《罗振宇文明之旅》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剧,剧中的剧情也是非常的棒,接下来小编就和朋友们一起对《罗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剧情介绍来探讨一下,希望看完的朋友们喜欢这篇文章。
你好,这里是文明节目,欢迎你穿越到公元 1003 年,今年在中国是大宋闲平六年,宋真宗在位。他读完这一年的史料之后,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如果历史背后真的有那么一位操控者,咱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喜欢躲猫猫的小孩,还是一位深谋远虑的老人,那至少在 1003 年这一年,这两种性格都有所体现。
我给你举例子,比如说在西北方向,宋朝把灵州丢给了西夏,那当然非常紧张了。所以在今天的什么宁夏雇员甘肃庆阳一带就设置新的防线。怕什么?就怕西夏的李继千带兵打过来,但是没想到李继千不仅没有打过来,而且带兵去打更西边的吐蕃去了,而且过程中李继迁就死了。那这个消息 1003 年这一年宋朝这边他不知道,所以还在严防死守。你说历史是不是在躲猫猫?开玩笑。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李继谦的孙子,那个著名的李元昊出生了一个婴儿,姑姑坠地,谁也不知道他将来重要不重要。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家伙 30 年之后创立了西夏帝国,给宋朝和辽朝都带来了那叫天大的麻烦。
所以你看,有意思,就在这历史的下一首布局就在今年就开始了,但是当年的人没有人知道这一子到底下在哪,所以你说历史是不是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老人?我们再来看正轨方向,宋辽双方的军队今年在望都,就是今天保定西南那个地方打了一仗,没出意外宋朝又输了。宋朝当时收到的消息是将领王记中战死,这个王记中不是普通人,他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就跟着宋真宗,算是皇帝的自己人,那时候真宗还没当皇帝,所以真宗皇帝你看发小死了吗?就非常悲伤,追赠了一堆官衔,但其实其实王集中没死,是被辽军俘虏了啊。你说这是不是在躲猫猫?开玩笑。
但是王继忠的故事没完,到明年,就是 1004 年的时候,禅渊之战期间,王继忠借着这个双方很巧妙的这个亲密关系,他就成为一个关键人,成为宋辽两国之间和谈的那个关键枢纽。你说历史是不是又在通过一件小事在给未来的大事布局?所以想想我们今天的人,你天天接受现实各种各样的信号,但是这些信号你当不当真很难说,他有可能就是虚晃一枪,但是也都有可能是饱含深意呀。具体还是回到公元 1003 年,那今年咱们聊个什么话题呢?咱们今年来说一个人,当朝宰相李航。李浩是 1003 年的 9 月份到 1004 年,整个中书省郑世堂只剩下李航一个人当宰相。而明年 1004 年李航就去世了,所以咱们这个文明节目,再不说李航这个人,咱们就没机会说他了。但重要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在他身上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政治主张,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种政治主张也算是灵光一现啊。而李航一死,就很少再有人大胆的、公开的、透彻的把这个主张讲出来了。所以今年咱们必须说李航那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主张呢。好,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穿越回公元 1003 年。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李沆这个人,他呢是明州肥翔人,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人,话说公元 980 年,也就是宋太宗的时候,他中了进士啊。这在当时身份就很高贵了,然后在官场上一路顺风,当到了参之正室,也就是副宰相、中央级大员。而在这个过程中,宋太宗当然对他一直从旁观察,觉得这人不错,所以到了 995 年的时候,给他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去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当老师。要知道在皇权时代这个任命不得了啊。你就想嘛,一个今天的人自己交的朋友可以是三交九流,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你的某一个朋友的全面影响,你想想看你还剩几个这样的朋友?对,当年的皇帝也有这个烦恼,满朝文武好像都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愿意把国家的未来太子交给他,受他全面影响,满朝文武选不出几个来。对,所以这项任命说明宋太宗对李航这个人是全面认可。而且这对李航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因为这算是给他预定了一个宰相职务,你想等太子将来变成了皇帝,这个新皇帝和满朝文武都不太熟,就跟他熟,不用他当宰相又用谁当宰相呢?对,李浩后来就是走了这条路啊。宋真宗继位之后,他当了六年的宰相,一直当到他 58 岁去世为止。
李汉的简历就这么简单,我们已经说完了,但是我猜甭管我怎么说,你对这个名字还是觉得很陌生。李航是谁啊?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怪的。没错,这个沆字就是我们用的那个贬义词叫沆瀣,一气的那个沆,当然单独这个沆字没有贬义,它指的就是那个水汽兀兀昭昭的那个样子,叫夯。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大家不太熟的李沆,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称呼叫圣象、圣贤的圣宰相的相,你可能就更奇怪了。对啊,在咱们在中国的历史上,称得上为圣的人,肯定在本行里成就是登峰造极的。你算算文圣孔子、兵圣孙武孙子、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化圣吴道子,还有武圣,武圣这个有争议,有人说是姜子牙,有人说是关羽,还有说是岳飞的,但是你听出来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响当当的名人。
那我们再来看这位圣像,李浩,嗨,你是谁啊?你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或者是宋史的深度爱好者,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对啊,按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名相多了去了,西汉的萧何、陈平,三国的诸葛亮,前秦的王猛,唐朝就多了房玄龄、杜如、会摇、崇诵景,就是宋代前面有个赵普,后面有范,中间王安石司马光,哪个不比你李浩名气大?你就说怎么轮得到你来当这个圣象好像,那你说是不是因为他是宰相官大同时代的马屁精,故意送了他这么一个外号?不是,第一个给出李沆这个名号的人叫王诞,王诞当过李沆的副手,李沆死了之后,他又陆续做了十多年的宰相。
那作为前同事,王诞一开始对李航的一些做法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李航死了之后,时间过得越久,王诞这个宰相当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发现这个李航真是高明,所以他就感叹说李浩真是一个圣人,这才导致朝廷内外开始尊称李航为圣象。请注意,我再强调一遍,这件事发生在李航去世多年以后,所以不存在拍马屁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这同时代人的评价也难免言过其实,那我们就再来看一位,这位厉害了, 600 多年后的大思想家王福之,在这本宋论里面对李航的评价也是高得吓人的,他说李沆的见识远超唐宋时代的什么姚崇录制司马光这些名相。唉,看起来这位李航确实有点东西,但是具体你有点什么东西,你又干过什么了不起的事?如果我们看史料发现这位李航做的事左不过就是什么为政清廉、直言敢谏,就这类事,说白了就是拿着儒家的道德原则跟自己过不去,跟皇帝不见外啊。就这种事,比如说李昊很著名的一个段子,说有一天真宗皇帝想封后宫里的刘氏为贵妃,这刘氏不得了,将来文明节目十几年时间都要说她刘氏当贵妃,所以一个晚上真宗皇帝就派人拿着自己写的手照,就是一张纸条去找李浩,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我这位娘娘能不能当个贵妃呀?那?李浩看完这纸条之后,直接当着使者的面拿过一蜡烛,就把条子在蜡烛上给烧了,一边烧一边让使者给真宗带化。就说我李浩不同意,这看起来有点胆大包天,但是没办法,人李汉资格老是真宗皇帝的老师,说话做事稍微横一点也正常。就这么说,就这类什么为正清廉,直言敢见,就这类事在中国历史里面所在多有啊?你和前朝的魏征比,你和同时代的寇准比,你和稍晚的范中烟比,没有什么独特的,光靠这类事情,李航是绝对担不起圣象这两个字的。那关于李航的史料其实并不多,通盘看下来之后,我自己的感觉真正特别的只有一条言论。这条言论特别重要,我得给您念一下原文啊。他说居中为十五,补为中外所臣,利害一切报罢之。此少以报国,而就是国。李行当这个宰相位置很重要,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劳,我唯一值得一提的贡献是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员提的所有建议,心力除害的那些建议,我是一概置之不理。你没听错,李航就这意思,所有的政策建议,说好的、说歹的,要干这要干那的,我是一概不理,这是我最重要的功劳。什么话嘛?你听听看,你又不是公园里边随便一个退了休的倔老头,你是一个宰相。
哎,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你听听大家的意见,这不是基本素质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名言你总不该没听说过吧?好,我们这期文明节目在公元 1003 年,我们就是要解开这个谜。李沆这么有名的一个宰相,他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李航这句话之所以重要,也之所以骇人听闻,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项关键原则,就是你作为一个有权利的人,你必须得听取意见、建议,尤其是批评性的建议。那道理似乎很简单,你有权利,你就可以胡作非为。那么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议就是你权力的刹车片和解毒剂,对吧?我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战国策,里面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是齐国。
战国时候的齐国有一个叫邹忌的人,官当的可大了,他老关心自己和另外一个美男子,就是徐公,谁更美?那就问自个老婆,问自个小妾,问自家的客人。哎,大家都说你美你最美啊。结果这个邹吉后来就真见到了那个虚公,一看自己远远不如这位虚公,于是就有了一个心得。这心得简单总结就是,凡是遇到夸我的,都是有求于我的,所以夸我都是假的,凡是骂我的,唉,那才是对我好的,那才是真的。
而后来邹忌就把这个心得对齐王说了,齐王一听说对有道理,就下命令说,凡事如果你能当着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赏。你要是不敢当着面,书面写个条子跟我讲的受中赏,在外面没敢当着我面,在外面当众批评我的,被我听到的也有赏啊。然后据说这么搞了一下,这个齐国的政治就搞好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那是太深入人心啦,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这套道理啊。这背后是带来一整套政治假设,只要有人狠狠地看住,那些当权者不用你说话负责任,只要你说话有胆量、有态度,那就一定能换来一个政治商月白风清的结果。那有人说吗?你看圣人的这个圣词,就繁体字的那个圣字里面不是有个耳朵吗?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他就得听着呀。你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君臣就是唐太宗和魏征,那更是靠这套逻辑合演了一幕政治大戏啊。唐太宗但凡犯点错,魏征就得批评两句,唐太宗就得说我改,然后政治就又好了一点啊。
那这个潜台词是什么呢?这个时候他两个人一定是一溜脸就去看那个史怪说我们俩表演的这么精彩,你还不记下来吗?一个直言敢剑,一个虚心纳剑,一个千古名臣,一个千古明君,那真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政治佳话啊。所以敢听意见和敢接受意见,这成为中国朝堂上的政治正确。但是这套假设对吗?历史上很少有人怀疑的。
直到今天,我们讲的宋朝宰相李浩突然冷不丁的来了这么一句,不要给我提建议,提了我也不提,就和今天银行里面贴的那个防诈骗告示一样,要求大家是不听、不看、不转账。关键是他要把这个当成自己做宰相,报效国家的唯一功劳。匪夷所思,李航这句话的背后有没有点什么道理呢?
那李沆为什么不愿意听?建议我们先听李沆自己给出的理由,他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个他说那些刚刚考上进士的人,连怎么做、怎么站、怎么行李这种简单的事做不好,见了我的面就跟我大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功劳,希望我提拔他。什么治理国家我跟这些人没法聊的,我如果听他们胡咧咧,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叫笼络人心。不好意思,老夫我做不到。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他说国家的制度已经创建好了,我要是按照那些提意见的人的想法去做某件事,去改某件事,那就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那些小人为了往上爬狭提意见,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的说法和做法会残害老百姓的事。你看李航的理由就这么两条,一条是他们不行,他们提什么意见?另外一条就是现在就挺好的,他们提什么意见?这是不是听着还是有一些傲慢和霸道?请注意,还是刚才我举的这本书,过了 600 多年后,王复制在宋论里面画了很大的篇幅给李航做补充。王夫之是分类归纳了七种提意见的情况,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总之他的结论就是,不管提什么建议,我不管你水平是高是低,不管你的初衷是好是坏,凡是给当政者提建议的,说这个好那个坏的,没有一句话值得听。唉,这话说的就那么绝对,这话要不是白纸黑字的印在王福之的书里面,我还以为出自哪个法外狂徒了,哈哈。
推荐一篇文章,很开脑洞的,中国社科院的林湖老师的文章叫变法党争于士大夫政治,就详细介绍了王福之的这套政治理论。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发现的,王复之有他的道理。其实我们抽身出来冷静想想,这符合我们的常识。你想对一个有权利的人提建议,这背后是什么?往往都是自己的目的,我们有自己的算盘,对吧?人之常情。比如今天我就带来一本书,末代皇帝溥仪的这本回忆录,叫我的前半生,很精彩的一本回忆录,他在这书里就说他说我不当皇帝,我退位了,表面上身边所有人都在关心我。
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奏折给我提建议,但是我心里清楚的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的人主张一切照旧,你就假装你还是皇帝就好,为啥?因为只有这样,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才能保障。比如说前内务府大臣少英,他就继续可以总管内务府,这里头多少有点油水的。还有溥仪自己的生父醇亲王载凤,那就可以照旧每年领 4 万多两银子的俸禄。
当然也有人主张要变,要刘洋,要出国,要见世面,将来好复辟啊。但是主张刘洋的去向又不一样,比如说去过日本的罗振玉就主张他去日本,当过欧洲公使的黄高就主张他去欧洲。但是在溥仪看来,嗨,你们俩这小心思我都明镜似的。你们有图谋的把中国的前任皇帝掐在手里,无论是在日本,在欧洲,你们是自己要囤积聚齐。
就连下面的一些小喽啰也在打类似的主意,比如说溥仪在回忆录里就写他有一个六叔叫载荀,载荀有一个门客叫吴锡宝,就只写了好多折子,一直劝溥仪要用法律,要懂法律,学法律,用法学项说,怎么这才符合时代潮流?那溥仪刚开始也觉得特别有道理,但是后来一打听,噢,原来吴锡宝自己是个律师,用法学家就是说用他自个。
所以你看溥仪这时候已经不当皇帝了,已经没有权力,但仅仅这么一点点权力的光环,下面的人都处心积虑的要通过提意见的方式来包装自己的利益来算计,所以当权者能不小心吗?所以你看,如果下面的人是赤裸裸的给你拍马屁,那当然要警惕,但那个动机毕竟是摆在桌面上的,他不就是想讨好你吗?如果反过来是你周边的人,假设你有权利是给你提建议,甚至是有点那种忠言逆耳式的建议,那就更要小心,因为那往往是利益经过精心包装之后的样子。
你没有溥仪这份小心,你没准就着了他们的道。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提建议的人也不见得个个都如此不堪,总有那些忠臣义士完全没有私心的吧。或者即使有私心,建议本身还是好的吧。我们中国人不是有一句话吗?叫无则加冕,有则改之,对吧?人建议你听听就好嘛。万一建议本身还不错,那好,咱们今天就来做个思想实验,咱们设想一种极端情况,有人对我提建议,他的动机绝对善意,建议绝对正确。
那请问有没有用呢?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有人告诉我罗振宇,为了你好,你应该每天跑步 10 公里。罗振宇,为了你的身体,你应该别熬夜,应该早休息。罗振宇,你应该卸载你手机里面的全部短视频,不要打游戏,你应该多读书,你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吃荤腥和主食,应该多吃点蔬菜。我当然知道它是好意,而且说的大,差不差也基本都对。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辩论高手黄之中老师讲过一句话,就是你眼里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来着。比如说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因为打游戏耽误了学业,我建议他以后别打了,只要深究一层,我们就会想到他为什么打游戏,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挫败感啊。
在学校老师不喜欢回家里,家长 diss 他,在游戏当中才能找到尊严感,这是他的生活的解决方案。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旁人,直接劝告他,你不要打游戏了,这不是解决了他的问题,而是拿掉了他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回到中国古代政治一样的。如果一个基层的官员看见了大量的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那就要求皇帝把这些现象改掉,去掉就行了吗?就变成了朗朗乾坤,太幼稚啦。比如说我要是生在明代,我可能会觉得,哇,这什么乌烟瘴气的时代噢,太监还出宫,还替皇上到处搞银子,收各种税,不合理。什么皇帝搞了一个锦衣卫,不合理?皇帝设了个东厂西厂,你看那些死太监那些样子不合理,但是我喊破了喉咙,皇帝也不会取消这些机构的。道理很简单,这些机构之所以存在,皇帝是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的。在那些问题没有替代的解决方案之前,我认为不合理的这些现象是不可能消失的。
身在局中的人都知道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一个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妄想靠改动一两个点是无法优化整个网络的啊。如果更进一步的说就是胡乱的改动现状,带来的可能是更悲剧的结果啊。将来我们文明这个节目会讲到庆历新政,讲到王安石变法,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会再触及这个话题,总之不在我的局中给我提建议,即使是出于好心,即使他说的都对,我通常怎么办呢?人家是好心,我们也只能礼貌的笑一笑,不能听到过去呢。我们经常把言论分成真的假的、正确的、错误的、善意的、恶意的,而这么分言论,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还可以有一种言论的分类,就这个言论是指向言论者自己的,还是指向他人的啊?指向自己的言论啊。比如说我陈述自己的信心、我的观点、我的诉求,我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立场,这些言论只要不违法都是好的,都是社会的财富。而指向他人的言论就是我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办?在你的情况下你应该这样做,这种言论的价值就非常可疑啊。
比如说我们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如果你在公司开会的时候说我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提对公司的建议。那请问你到底希望大家讲什么?讲各自部门的发展策略,为自己部门的兄弟,包括为自个争取利益,这都没问题,肯定是你这位董事长应该听也愿意听的内容。为啥?因为这些都指向发言者自己,是他为自己说话,这些话你可能听了也未必同意,但都是你作为董事长应该掌握的信息啊。
好了,我们再设想,如果一开会,你公司所有人都能站起来说,我要指导总公司怎么发展,这个说关键要把食堂抓好,这样大家才能干活有士气。那个说,唉,咱们现在产品不行,要不咱们公司改行干直播带货?哈哈,鸡一嘴鸭一嘴,你作为董事长,你是不是要疯?有一个关于华为公司的传说,话说有一个新员工,刚进公司就洋洋洒洒给老板任正非上了一封万言书,里面就提了很多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建议。任正非大笔一提,批示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我估计如果咱们普通上班族听到这个故事会不以为然,人家就是提了个建议,不至于把话说的这么狠嘛。人家也是为企业好,但如果你当过老板,或者你将来有机会创业,闻听此言,你会心有其言。不在老板的位置上,不承担那个责任,看不到他的全局,是不可能提的出靠谱的建议的啊。所以我们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想想,嗯,我不在他的局中,咱们省省吧。哈哈,对,这就是李浩那段话的意思,不在我局中的人不要给我提建议,因为没有价值。
好,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身为一个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如果不听建议,那掌权的人还怎么决策一个国家的治理还怎么优化和进步呢?好,接下来我们就再来听听王复之提出来的方案是什么。
刚才我们说到李沆作为大宋王朝的宰相,居然提出说我的执政风格,就是什么建议我都不听。唉,那问题来了,什么建议都不听,那一个国家还怎么变革?他还怎么进步呢?隔了几百年,王福之在宋论里面给了一整套解决方案,简单说一共是四句话,文言文的创智,听之,前往休举,听之。百直斟酌听之,掌力从为听之,编蒙展开解释一下第一句话,创智听之前往就是这个制度框架,一定要听前面的那些开国之君的。
开国志俊是什么人?先祖创业的人,他面对的情况是最复杂的,他当年解决问题的条件也是最充分的,这些人的能力也是过硬的,所以他们制定的制度框架有非常大的合理性,不要轻易的去动它,这叫创制。听之前往第二句话,修举听之百职。百职是什么?就是各个垂直领域的专业干部,一个政策要不要调整,一个项目要不要举行啊?这叫休举,要听他们的,听专业干部的。言下之意是千万不要听外行的啊。郭德纲不是有这么一个段子吗啊?他说,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得烧煤还得是精选煤,水洗煤都不行。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瞧我一眼,他就输了啊。这是郭德纲的段子,说白了,这是一种尊重专业的精神。外行喊得再热闹,提的建议显得再诚恳,也不能搭理他,这叫休举。
听之百之,三句斟酌,听之掌力。什么是斟酌?就是执行那个政策的具体分寸,你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是轻一点还是重一点?要听谁的啊?听地方长官和部门首脑的,这叫长力。你治国中央制定那个大政方针往下传达的时候,它就是几行资,但是到了基层他遇到的情况那都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你不给基层官员这种斟酌的弹性,他其实什么也干不成。比如说前段时间我看有一个基层的村官就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他就说他说我们这个村有一特点,就是村民爱赌博。本来家家都穷得叮当响,一年在外面也搞不了几个钱,一到春节玩几把牌就输光。我们这些当干部的,你上门去劝劝,他是不听的啊。好,你动用警力去抓,要是在红白喜事那些场合上去抓,是很容易引发冲突的,所以也不能硬来。
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强行组织大家跳广场舞,定期举办广场舞大赛,请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当评委,还弄了个排行榜啊。就这样消耗村民的精力,参加赌博的人那肉眼可见,那就是少了呀。但这事你要是让一个外面的人来看,从旁观察,他一定会说,唉呦,这个村的干部不行,强制老百姓参加文化活动,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一定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在搞面子工程,他们哪知道我们的真实目的,老天作证就是不让村民赌博是为了他们的幸福,有时候政策执行的那个分寸,那个进党,还真的是只能让最接近老百姓的官员去拿捏。
你不是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难插得上嘴的。你从旁看见的那些是非对错,很可能都是外行话了。王复之还有第四句话叫从为听之,边盟就是边护其民组织起来的老百姓叫边盟。当时在古代那个政治条件下,老百姓只有被管的份儿,但是你别忘了,老百姓即使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也有发言权,只不过这个发言不是说话,是用行动来投票。所谓从为,就是指老百姓是配合还是不配合啊。如果这个政策,那你放心,老百姓自然有办法钻空子、找漏洞,非暴力不合作或者干脆走人,那这个政策到了还是搞不下去。
你看,有了这么四句话,创制听之前,王休举听之,百职斟酌听之,掌力从为听之,边盟王福之就勾勒了一个完整的政治调整的逻辑,无非就是四层就是大的制度框架,听开国之君的,不要去动它。第二,政策该修该补,项目该干该停,听专业官员吧。第三分寸该多该少,力度是该松该紧,听地方干部的,跟老百姓最近第四配合还是不配合?愿意还是不愿意?最后看老百姓的反应了,王夫之设置的这套方案是不是有点像某种机械结构?就是先有一个稳定的大框架,然后有一些粗条的旋钮,还有一些精细调节的旋钮,是这么一层一层的让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既有稳定性也能随机应变。
这套方案的核心逻辑你应该听出来了,就是特定的人以特定的方式主持特定环节的运行和变革。这里面当然就有一句潜台词,就是请不要脱离自己的本位去操别人的心,不可能有一个职位就是你啥也不会,你啥也专业也没有,你就是给别人提建议,这样的建议没有价值。在这四句话里面,我想我们作为现代人可能最听不惯的就是第一句叫创智,听之前往。哎,凭什么吗?开国之君那可能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噢,我们还把老祖宗的话当荆轲玉律,这不是拿死人绑架活人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哈哈。至少我们今天在谈 1003 年的大宋朝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在古代那个社会环境的变化非常缓慢的开国之君创制的制度框架,它确实有很强的适应性的。这问题太大,别的我们都不聊,今天我就聊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就是当最高权力只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的时候,一代不如一代,那是大概率呀。
乾王就是比现在这个王牛,这个得认,对吧?用进化论里边的一个概念来说,这叫什么?这叫回归平均,对吧啊?这个概念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发现的现象就是父亲的身高如果大于平均值,儿子的身高不会更高,大概率是会比父亲矮,那反过来,儿子的身高大概率就会比父亲高啊。其他什么智商、情商精力体能这些人的指标都差不多。回归平均,这是命。第一代创业君主应该是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上都远超常人,但是他们的后代的能力回归平均,那就是必然的事,不可能代代都是天降猛男,这是个硬约术。
我们就看宋朝,宋太祖、宋太宗那都不是一般人,太祖就不用说了,宋太宗这个人仅仅勤奋这一条,后来的子孙根本就比不了。我们就拿皇上的休息时间来说,唐朝的时候按规定皇帝是 5 天以上朝,那安史之乱之后,国家事情又比较多,皇上就变得比较勤奋了。那皇帝的休息也是干一天,休息一天。但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么个老人家,他的特点是什么呢?叫一天都不休息?对,在位 21 年,天天干活,天天上朝,一直到去世的当天,他还召见大臣义士。那宋太宗管事细到什么程度啊?他自己能管得到的案件他亲自判决啊。比如说开封府的案子,他留下的记录是一天判上好几百件。有的臣子就劝他说,皇上您这也太辛苦了,宋太宗说什么?这有什么辛苦的啊?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觉得自己就是在那坐一会,我坐一会就把活干了嘛。能人就是能人,这得服。你说这是什么经历?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刚开始还能坚持每天上朝跟他爸学,后来渐渐的就不行了,就开始隔三差五找理由给自己放假。说实话,宋真宗真不是懒,就是作为一个常人,他经历比不了宋太宗那种叫奇才异能之士。
说到这儿,我就想顺便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场面。话说汉代初年的丞相先是萧何,然后是曹参。那曹参的时候就是汉惠帝的时候,那汉惠帝就觉得我这个丞相曹参天天只会喝酒,不思进取,就是找曹参谈心,说您能改改吗啊?咱干点事儿。那曹参一边端日酒杯就一边反问他,唉,说,您的能力比得过你爹刘邦吗?噢,比不过,对吧?哈,那你觉得我曹参我比得过我的前任萧何吗?噢,比不过。哈哈,那咱俩都比不过,那咱俩还瞎折腾啥吗啊?咱们就老老实实地循规蹈矩,也就是按照开国制度办事不就完了吗?搞什么创新啊?是个名场面,后来就留下了那个成语,叫萧归曹随。
所以古人动不动就讲什么祖宗之法,讲遵祖制,这不是什么观念上的保守反动,这是非常现实的,他就知道,是吧?这个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概率事件,这是非常可行的一种政治策略。那今天我们这期节目不讲历史故事,而是通过李航的一段话引出来,其实在反复玩味一种观念啊。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这么两条,第一,不要听不相干的人的建议,动不动就兴利除弊,搞什么变革啊。那为啥这就是第二条了?叫先王创立的制度其实挺好的,有很大的合理性,能不动千万别动啊,说白了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么两条,那请问这一套观念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放在全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谱系里面,我们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保守主义的传统,为什么要在这一期讲这个?因为即使在中国古代,像李沆、像王福志把这套观念表达得如此明确、完整的人其实也很少的。今年是公元 1003 年,那明年 7 月份李沆就要过世了。所以我们得抓住中国历史中这电光火石的瞬间,捕捉中国思想史上这难得的只言片语。哎,接下来本期节目的时间,我们就再追问一下保守主义,他到底在说什么呢?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源自每一扇不凡之门的开启。卡萨帝为爱而生链接,家的艺术。刚才我们提到了保守主义,那保守主义这个词怎么听都像是个贬义词哦,这没办法啊,过去 200 年的中国人时代主题虽然各有不同,有的时候是旧王,有的时候是启蒙,有的时候是崛起。但是我们这 200 年的中国人,思强底色都一样,都要主张变革,反对保守,都是觉得现状不行,现状得改造,明天会更好,都是天下大事,号商,顺之惹昌,逆之惹王。
所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听到保守主义这一套观念的时候,难免会觉得刺耳,奇谈怪论,匪夷所思。所以我们今天这期文明节目,我们就试着花一点点时间,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这保守主义,他到底在说啥啊?理解之后我们再来做决定,我们要不要同意他?好吧?那保守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抱着传统、抱着现状、抱着老祖宗的话不撒手吗?
是老古董吗?不是。保守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三个字,不信任。是对人类理新能力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顺便说一下,这就是学习思想史的一个小窍门,咱们学习思想史不能光看他怎么表达他的思想的,一个思想家他到底主张什么?先别看这,咱们先看他厌恶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性,这不是理性的厌恶,是情绪性。他反对什么?恐惧什么?厌恶什么?唉,找到这个,然后再回头看他一脸的气愤、恐惧和厌恶,我们才能豁然开朗,知道他为什么有那些主张。
对,理解保守主义也是这样,先看他的反面,他厌恶的是什么?保守主义者觉得一个人运用纯粹的理性思考和概念推演,你就能得出一个改造世界的方案。这个人太狂妄了,这些人得出来的结论一定是一个乌托邦,人类社会可不是一台机器,哪坏了修个哪就能变好。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没有任何人的智慧可以洞察它运行的全部规律啊。局外人你提变革的建议,你能看得到一项变革带来的好处,但是你看不到那些隐藏的代价。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是网络。我举一个特别小的例子,那是最近看书看到的。假如一个见习编剧很有才华,写剧本很好,正在看一个剧本,突然冒出来一个新想法,说我在这个故事里面加一个角色,加一个猫,好不好?你看这个主意听上去很好靠谱,只不过多了一只猫,猫又不要片丑,而且戏里面有宠物,你看现在这个社会肯定招年轻人喜欢,这主意棒吗?但是我跟你说,这个编剧一定没看过这本书,哈哈哈,最近我拿到手的一本书叫美剧编剧入行手册。
这本书里就提到一个细节,说千万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不要写婴儿系和宠物系,就是带猫的系为啥不能写?因为孩子和宠物在片场实际拍摄的时候非常难配合,拍摄现场搞不定,没准整个工作人员就要加班儿。哈哈,整个片子的成本和复杂度就会上去,所以别看只是给剧本增加了一个看上去讨喜的猫的角色,隐藏的代价是巨大的。
你看这是多小的一个事儿,你不在局中,你就不理解一个变动带来的潜在的代价和成本。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立不百不变法,没有一百倍的好处,都不要尝试着做变革。按说有一倍的好处不就可以搞变革吗?不,你要留下剩下 99 倍的好处,干啥来对冲那些你现在不知道的,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风险和代价?我们干任何事儿都要对人类理性的缺陷做充分的顾忌,这就是保守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他不相信人类理性的,这下你可能就更能理解李沆为什么那么说了。
我不听那些兴利除弊的政策建议,为中外所臣利害一切爆霸之。这和西方的保守主义传统是一样的。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埃德蒙博克,他反对法国大革命。我们有时候就很难理解这法国大革命,这不是推动时代进步,这不是好事吗?你为啥反对呢?他不是反对自由、平等、博爱那些口号,他是不相信这群人,你们举着这群口号自以为真理在手,你就能改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太傲慢了,这是保守主义的第一个特点。
保守主义还有第二个特点也经常招致误会的,就是我们经常觉得保守主义是反对变革。不,他们只是要求谨慎变革。那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区别嘞,对吧?什么叫谨慎呢?怎么来衡量这个谨慎呢?博士主义者是提出了一整套思路的,非常开脑洞啊。他们主张不是要变革吗?好,大家都得来开会。谁是大家?就所有跟变革利益相关者都得请到会议室里来,大家都得一起投票。但重点来了,谁是这个利益相关者呢?保守主义者的脑洞就在这,他说可不是你们这些光活着的人,在我们这代人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有了,在我们这代人之后,这个世界还要继续存在,我们的子孙还得存活。所以这个世界什么样,不能只由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说了算。死去的人,未来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大家都有份,大家都得进会议室、上谈判桌,都要发言,都要投票。对,这就是埃东博客的那句名言啊。
这本书评法国革命我也带来了,它里面就说他说国家是什么?国家不仅是活着的人之间的合伙关系,而且也是活着的人、已死的人和将出生的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那既然是合伙关系,就得让他们说话,让死去的人和没出生的人一起说话,对吧?所以你看那些政治报社主义者就是我们祖先的代言人呢。
不管我们想什么,他们在牌桌上都会喊,别光看见好处,要多考虑一点代价啊。那些财政保守主义者就是我们子孙的代言人呐。不管我们想干什么,他们在牌桌上都会喊不许吃干巴净,这只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想法,要给子孙,给那些现在还没有能力投票的小孩们、婴儿们留一点啊。
对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有一个叫切斯特敦,还有一句话讲得非常透彻,他说什么叫传统?传统就是王者的民主,尊重传统本质上不是不变革,而是让死去的王者能够参与到我们的民主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的决策过程,把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请进来,才是一个思虑周全的过程,经过这样过程的行动才是负责任的、谨慎的变革行动。
可能会说这不是,这就是个观念,对吧?死了的祖先又不会说话,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和没出生的孩子又不会说话,他们怎么参与决策呢?他们不用说话。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普通人,我们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事的方式和当着咱们父母他们就坐在旁边,那个做事的方式会一样吗?即使我们的父母什么都不说,咱们也会表现得正经得多,对吧?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子孙都在这个会议室里面,他们即使什么也不说,他们也在实际参与啊。
对,就像宋代的史学家范祖宇说的,我们现在是在 1003 年,范祖宇是要到 40 年后才出生啊。范祖宇也是自治通鉴的编撰者之
一。范宗宇就跟当年的皇帝宋哲宗说,咱们一言一动,如祖宗林之在上,置之在旁,则可以常享天下之缝而不失矣。就是皇上您呐,干每件事的时候就想着咱们的祖先就坐在旁边。他们可能经常会问问你做这件事情的理由,你只要怀着这个念头,哎,咱们这个天下坏不到哪里去。你看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可能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古人为什么不厌其烦的要讲遵组制的原因。好,说到现在,不管你是不是认同保守主义,你至少理解了一件事儿,就是保守主义并不狭隘,他不是只看这件过去。不保守主义其实是穿透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他们的会议室里面的参与者更丰富。
咱们今天这期文明节目是有点抽象,从李航的一句话开始拉拉杂杂,咱们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即使我做了这么多解释,那句话听起来还是挺刺耳的,什么为中外所称?利害一切爆霸之,你怎么就那么横呢?正好我手边还有一本书,今天带来的书比较多。金刚先生,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民间思想家写的大宋帝国三百年系列,那是其中一本啊。这本书当中也提到了李汉的这句话。然后他说理解李航这句话需要三样东西,我念给你听啊。需要有一点,对,大宋创始人太祖太宗在五代以来历史形态下贬低立法的温情体认,就是开国君主创建制度的深意,我们真的全盘了解了吗?我们得想一下,这是需要的第一个东西,还需要有一点,对士大夫阶层好大喜功造净、求名弱点的审视。哎,就是极致提意见搞改革的那些人,他们是真的想好了还是只是为他的私利?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问一问,更需要有一点对历史上无为而治之圣贤理念和现代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领悟力。
中国古代圣贤和西方保守主义的逆耳中年会不会也有一些道理呢?好说,回到公元 1003 年。李浩,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现在还在担任宰相,但是到明年 1004 年的7月,有圣象之称的李航就要去世。李沆这一死,就这种中国风格的古典保守主义的政治风气就渐渐消失了。从要变革发展到大家争相提意见、提建议,再发展到因为意见不同而搞党争,我们大宋朝的政治风格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啊。
未来两年多的咱们文明节目,我们会不断的触碰到这个话题。今年我们是提前目送李沆这位老人家的离开,让我们记住中国古典保守主义的这个倔强的背影。明年 1004 年,宋辽之间的终极大决战就要展开,所以下一集文明节目,我们就要把目光集中到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下期见。
以上内容就是对《罗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剧情介绍小编的个人解读,阅读了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觉得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欢迎各位持续关注台词课,未来我们还将提供最新、最详细的剧情解读和人物分析。
《罗振宇文明之旅》第3集分集剧情介绍
06-25网站声明: 本站 “《罗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剧情介绍” 由"生死必相依"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