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岛屿书屋”由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担任“书屋主理人”,他们将来到珠海东澳岛,相约新友旧识共同品味书中人生。
除了四位“书屋主理人”外,莫言、阿来、王尧、陈继明、须一瓜、祝勇、马伯庸、孙频、紫金陈、郑执、叶昕昀、武茳虹、焦典等也将作为飞行嘉宾陪伴大家开启又一程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根据观众对《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的反馈,特别加大对80后、90后青年作家的邀请的比重,体现节目希望进一步和年轻人对话的热切 。
从汪曾祺的散文出发,一路聊到苏童的短篇小说,为您推荐一些适合睡前阅读的文学佳作。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随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散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波动,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家的温暖,带着一种香甜、愉悦的感觉入睡,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而苏童的短篇小说,则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苏童的笔下,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读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这样的作品,不仅适合睡前阅读,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青年作家叶昕昀和武茳虹的到来,为我们还原了更加真实的余华和苏童。她们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中,不仅学习了前辈的文学精神,更在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叶昕昀的《孔雀》和武茳虹的《萨耶沙漠》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被刊登在《收获》杂志上,成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余华、苏童、程永新等文坛大家以经典作品《活着》和《妻妾成群》为题,尝试让AI进行诗歌创作。这一尝试不仅展示了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学本质和未来走向的深入思考。
随着AI几秒钟内创作出“作品”,其速度和效率令人惊叹。然而,面对这样的技术革新,文坛大家的看法却出奇地一致:文学,作为人类情感和思考的载体,是科技难以触及的最后一个堡垒。苏童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对文学的坚定信念,也暗示了科技与文学之间的界限。
程永新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在于它能够描绘出作者未曾经历的生活。这背后,是人类独特的思维、情感和体验,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字和故事,更是人类灵魂的映射,是情感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
在追忆火热的80年代时,余华、苏童、阿来等人聊起了那个买书要靠“抢购”的时代。在那个资源尚不十分富足的时期,文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追求。与此同时,他们共同回忆起作为“球王”马拉多纳的忠实球迷的日子,那份对足球的热爱和激情,也如同对文学的执着一般,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记忆。
而当时间来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余华与阿来一同前往现场看球,更是将这份对体育和文学的热爱推向了高潮。那一刻,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为球狂”的激情,也体会到了文学与体育在激发人类情感方面的共通之处。
余华、苏童、程永新等作家和评论家们不仅探索着艺术的无穷可能性,更寻找着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他们深信,无论是艺术思想、结构组织还是表现手段,音乐与文学都如同孪生兄弟般紧密相连。
余华,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文学造诣,引领观众走进了一个个音乐大师和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他谈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如何像小说一样讲述着人性的悲欢离合,鲁宾斯坦的键盘上跳跃的音符如何诠释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余华的解读下,巴赫的复调音乐、托尔斯泰的叙事长篇、拉赫玛尼诺夫的深情旋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沉痛挽歌,都仿佛成为了可视化的文学画面,触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
苏童则以他的细腻笔触和敏锐观察,与阿来在东澳岛上展开了一场神奇的植物发现之旅。他们以植物为媒介,分享了隐藏在文学中的自然奥秘。苏童表示,自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作家们情感寄托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载体。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程永新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他认为,欣赏交响乐其实跟阅读文学作品有着相通的地方。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音符来讲述故事,而文字则通过更加清晰、准确的方式描绘出生活中人的常态。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叙事技巧、情感表达以及灵魂深处的触动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知名作家祝勇携手余华、苏童、程永新、阿来等文坛巨匠,重返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带领观众踏上了一段追溯少年时代记忆、分享启蒙读物的精神之旅。
在这次特殊的聚会中,作家们不仅畅谈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阅读经历,更从各自的文学创作中精选了三部代表作,用以展现他们在文字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滋养与成长感悟。对于这些文学巨匠而言,阅读和写作不仅是智慧的启迪,更是心灵的滋养,它们所赋予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他们文学创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撑。
苏童,透露了自己少年时代最钟爱的读物——连环画。从《小兵张嘎》到《铁道游击队》,再到《渡江侦察记》和《艳阳天》,这些连环画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午后时光。苏童坦言,这些连环画不仅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更在无形中塑造了他对故事和人物的独特理解。至今,他还珍藏着满满一箱子的连环画,这些书页间的故事,早已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程永新,他的少年读物则更加偏向于历史与传奇。从《杨家将》到《岳飞传》,再到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这些书籍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英雄世界的大门。程永新特别提到,《三国演义》是他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智谋与英勇,让他对人性与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最新一期的“山海经书屋”节目中,知名作家马伯庸与余华、苏童、程永新、阿来等文坛大家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漫谈。这次聚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
马伯庸在节目中透露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习惯,他表示与大多数作家不同,他常常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创作。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引起了现场嘉宾的好奇与讨论,也展现了当代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环境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到以马伯庸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作家时,余华和苏童幽默地称他们为“没有手稿的一代作家”。这一称呼不仅是对他们使用电脑进行创作的调侃,也反映了文学创作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节目的讨论环节中,文坛大家们以欧美文学为例,向观众推荐了一系列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堂吉诃德》、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等作品被一一点名。这些作品不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苏童在发言中强调,欧美文学最正统的文学史与幽默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幽默是文学的灵魂,能够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而余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幽默在文学中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无论是语言、细节、表情还是行为。
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郑执受邀做客“山海经书屋”,与众多文坛大家如余华、苏童、程永新、祝勇、阿来等,共同探讨写作的艺术与感悟。郑执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情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仙症》更是荣获匿名作家计划首奖,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此次交流中,郑执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还以自身作品为切入点,引领大家走进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世界。他谈到,无论是神话故事的瑰丽奇幻,还是科幻小说的深邃广阔,都是文学想象力的体现,也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郑执的引领下,余华、苏童等人纷纷向在场读者推介了自己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苏童的《碧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探索赢得了大家的赞赏;阿来的《格萨尔王》则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神话故事的魅力;而李锐、蒋韵的《人间》、叶兆言的《后羿》以及古老的《山海经》等作品,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此外,郑执还特别提到了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崛起与影响。他特别推崇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等作品,认为这些科幻故事不仅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而且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的世界里,苏童和余华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笔触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也曾经历过怀才不遇的困境,作品频繁被杂志社退稿。这样的经历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在不断的挫折中寻找着前行的力量。
据苏童回忆,他曾经因为一句话而茅塞顿开。那句话是:“阿童,你什么时候写到别人挡不住,你就可以发了。”这句话不仅是对他创作的鼓励,更是对他才华的肯定。它提醒苏童,只有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作品达到无法抗拒的程度,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
与此同时,郑执和祝勇这两位沈阳籍作家的故事也为我们展现了文学与生活的另一种交织。他们联手下厨,还原东北名菜锅包肉,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烹饪的乐趣,更是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人间的烟火气。当海边升起袅袅炊烟,当菜热饭香与海浪海风混合在一起,他们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魔幻般地交织。这或许就是“人间草木”的真正意义所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能成为创作的灵感。
心中有菜单后,郑执和祝勇便立刻投入到买菜、备菜的环节。他们用心挑选食材,精心准备每一道菜。一下午的忙碌过后,他们的厨艺得到了余华、苏童等人的好评。尤其是锅包肉,上菜没多久盘子就已经见底,这足以证明他们的厨艺之精湛。
作家须一瓜、孙频受邀做客“山海经书屋”,并与余华、苏童、程永新、祝勇、叶子等文坛大家一同前往这座位于海洋深处的美丽岛屿,拜访正在此地“闭关”创作的陈继明。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更是一次共享美景、美食与文学氛围的美妙体验。
作为从政法记者成功“跨界”到写作领域的作家,须一瓜在活动中坦言,余华、苏童等人在她的文学生命里留下了光辉的身影。她表示,来到“山海经书屋”不仅是为了与这些文坛前辈交流心得,更是想以粉丝的身份向他们表达敬意与喜爱。而孙频的创作也受到了余华、苏童、程永新等人的重要影响,她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备受瞩目。
桂山岛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与东澳岛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更是让这群作家们感受到了别样的灵感。陈继明在这里已经“闭关”近5个月,专注于新作品的创作。他的邀请让余华、苏童等人欣然前往,一同体验这座岛屿的宁静与魅力。
在节目现场,余华还展示了他的“捕鱼技艺”,虽然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捕捉到三刀鱼,但他乐观幽默的态度却让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愉快。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捕鱼尝试,更是余华向同伴们传递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乐趣。
此次桂山岛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与交流,更是一次文学的盛会。在这里,作家们不仅感受到了美景与美食的魅力,更在彼此的交流中汲取了灵感与力量。他们的到来也让桂山岛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感,成为了“人在画中游”的生动写照。
著名作家莫言、余华、苏童等人齐聚书屋,畅聊旅行与写作的点滴,共同打捞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美好回忆。这次聚会不仅是一次文学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
节目中,莫言回忆起1998年与余华、苏童、王朔一起出国旅行的经历。那是一个充满探险与发现的旅程,四人一起漫步在异国他乡,感受着不同的文化与风情。莫言提到,当时自己在意大利购买了六双皮鞋,但因为尺寸不合适最终都送给了别人。这段趣事引起了在场老友的阵阵笑声,也让人们看到了莫言幽默风趣的一面。
苏童则以自己的旅行经历为引子,分享了自己对于旅行的独特见解。他表示,旅行往往是在你的生命里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生长、开花、结果都是未知的,但正是这份未知与神秘,让旅行充满了魅力与吸引力。苏童还透露,自己曾去到布拉格的卡夫卡故居、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的莎士比亚故居以及巴黎中心孚日广场的雨果故居。在这些文学巨匠的故居中,苏童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学气息与创作灵感,并试图与他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叶子也分享了自己的旅行故事。她提到,为了去到川端康成笔下的汤本馆,自己提前小半年进行预定,只为了能够亲身体验那一场充满唯美爱恋的伊豆之旅。叶子的经历让人们看到了旅行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近日,知名作家王尧踏上了美丽的东澳岛,与一众文学老友余华、苏童、莫言、程永新等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戏剧与文学的无穷魅力。此次聚会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会,更是老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莫言,这位蜚声文坛的作家,不仅在小说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对话剧艺术的热爱同样令人敬佩。在这次聚会中,莫言更是化身“摄影师”,走到哪里都不忘掏出手机捕捉美好瞬间,记录下与老友们的欢聚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最近推出了全新话剧剧本《鳄鱼》,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的又一力作。当被问及为何涉足话剧创作时,莫言幽默地表示,这是为了与余华、苏童等作家好友区别开来,毕竟在文学圈,大作家们往往既写小说又写剧本。
回顾莫言的文学之路,不难发现他对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檀香刑》和《生死疲劳》等作品中,他对山东高密地区的地方小戏茂腔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而这次话剧《鳄鱼》的创作,无疑也是莫言对戏剧艺术的一次深情告白。
在文学的长河中,余华、苏童、莫言和程永新这四位作家,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他们的作品引领着读者坐上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那些属于他们的似水年华。
青年作家、诗人焦典曾深情地表示,莫言之于他,如同爷爷般的存在,是一棵永远支撑着他的大树。莫言对于焦典的创作天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追求创新。莫言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过早地固化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构思和形式。他建议焦典可以尝试一些更大规模的创作,如中篇或小长篇小说,因为这些形式更能展现作家的语言、人物塑造和结构把控能力。
在莫言看来,写童年其实就是写故乡,写故乡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群。他强调,文学始终离不开生活的土壤,而童年时期的目光则是最为文学化的,因为它没有被世俗的纷扰所驯化。这种纯净的视角,使得童年的记忆成为文学创作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苏童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童年时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苏童的作品常常充满了童真和梦幻,他善于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余华和程永新则以他们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引领读者走进不同的文学世界。余华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常,而程永新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在东澳岛的山海之间,一场别具一格的烛光音乐会正缓缓拉开帷幕。余华、苏童、莫言、程永新等文坛大家齐聚一堂,与“山海经书屋”挥手告别,在音乐的熏陶下,共同探讨文学与艺术的无穷魅力。
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歌的行板》《第二圆舞曲》《在水一方》等经典旋律的响起,整个山海间仿佛被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所包围。这些优美的旋律,如同涓涓细流,在每个人的心间轻轻流淌,激起无尽的思绪与感慨。
在这场音乐与文学的盛宴中,余华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深厚情感。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和叙述的艺术,它与小说的叙述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都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沉浸在其中,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同时,余华还表示,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苏童则从电影的角度探讨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他认为,电影的回忆其实也是文学的回忆。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通过画面和声音,将文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的魅力。
在畅谈中,余华还提到了文学的挚交之情。他表示,文学的朋友是由始至终的,他们在年轻时就相遇相知,通宵达旦地谈论文学,交换读书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话题从文学逐渐拓展到家庭、孩子的成长等方面,这种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