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罗振宇文明之旅》第1集

公元1000年:五代十国

你好,我是罗振宇,欢迎来到文明节目,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一期节目对应讲历史上的一年,这第一期节目我们就讲公元 1000 年,那公元 1000 年全世界是个什么样?可能用那个词比较合适,叫黎明前的黑暗,黑暗是它的底色。

不信你打开当时的世界地图,你就看西边的西罗马帝国已经崩溃了 500 多年,欧洲当时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对吧?在往东很强大,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在 1000 年前后,这个时候他也陷入了分裂。在往东,当时中国是北宋,因为北宋这个朝代它是没有控制住河西走廊的,所以丝绸之路这个时候作为东西方的那个贸易连线也断了,也陷入了地谷。所以你看整个欧亚大陆,从西到东,当时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那真叫是脱钩锻炼,一片支离破碎。

但是为什么又说它是黎明前的黑暗呢?对啊,因为欧洲你也别觉得中世纪就是黑暗,那个时候一些非常重要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已经在生长、在酝酿。再过 100 年有一个很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所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剧烈的交流也马上要迎来新高超。而中国这边的宋朝,你知道这个时候宋朝已经建国 40 年了,他是 960 年建国的,马上宋朝文明就要大放异彩了。

关于中国的宋朝,很多人拿出各种各样的数字来称赞他,说中国当时有多繁荣,什么 GDP 占世界的百分之多少,这些抽象的事咱不说,我就说一个细节你感受一下。就在这个阶段,宋朝经常要举行科举考试吗?那请问全国各地的举子大概有多少人要涌进东京汴梁来参加考试?你猜2万人左右,比如说 992 年那一次, 17, 000 多人又知道,可不光是他们,还带有什么书童随从啊。我们保守算4万人,对吧?四万人同时涌进一个城市,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那就是放在今天,有的城市也接不住,对吧?但是当年的东京汴梁就接得住,你想这是什么样的商业服务的水平?你再想,这将近2万人呐,他可是从全国各地走来的,什么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对吧?他们居然就可以进行各个方向上的全国性的长途旅行,居然就赶走家里人,居然就放心,居然就能到,居然没有武力保护,居然沿途没有盗妃抢劫,居然一路上带上银两就有吃有住有服务。要知道在那么广大的区域内能有这样的治安和商业服务水平,那可是公元 1000 年啊,当时的欧洲人想也不敢想。所以公元 1000 年我们就从中国的宋朝江起。

那这一年对宋朝来说两件大事,我们从宋朝朝廷的角度去感知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发生在北边,宋朝当时和辽国在打仗,这场仗是从去年开始打的,一直打到今年,是互有胜负,当然双方真正的大决战要等到五年后,也就是 1004 年才开始,到 1005 年就打出了禅缘之盟,这是一件事。那第二件大事发生在西边,是一场兵变,四川的王军之乱,这场乱子不小的,而且当年就平定,而且它背后的原因和后果牵涉到中国王朝政治当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四川的王军之乱咱们明年到下一集我们再讲这一集,这一年我们讲 1000 年,讲什么呢?我们聚焦到一件小事上,一件不能再小的小事上啊。这一年的四月初五,一个老宰相叫吕端去世,那他去世的时候,其实宰相已经卸任了啊。所以你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吕端这个人好像名气也不怎么大,而且去世的时候作为宰相已经卸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讲它?要知道在当年的大宋朝,吕端不仅是朝廷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他身上还有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的故事。没错,这至少是 100 年以上尺度的标志性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个我可能都不知道名字的人,他能有什么标志性?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穿越回 1000 年,公元 1000 年的大宋。

在今天的故事我们就从老宰相吕端的去世讲起,我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向你传达一个感受,就是每一代人他可不仅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他还生活在上一个时代的阴影里面。好,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吕端吕大人,吕端字一直是幽州的安次人,具体说就是今天北京附近的河北廊坊人啊。今天的河北廊坊还有一个安慈区,它在历史上其实没啥名气,唯一的名气来自于一个成语叫大事不糊涂。话说上一位宋朝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当时也提拔吕端当宰相,有人就提醒他说,皇上,这不行,吕端这个人你瞅瞅他糊了都的呀。宋太宗说,不然据我了解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唉,你看这句话现在成了现代汉语里面的一个成语了,说一个人大事不糊涂这个典故就出在吕端身上。而吕端你琢磨他的身份,他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任宰相,也是宋太宗教给宋真宗的第一任宰相。唉,你一听就知道了,他是在权力交接中非常重要的那个过渡型人物。

其实你看我们今天是在 1000 年,前两年吕端的身体就不行了,从宰相的位置上已经退下来了。他去世之后,真宗皇帝什么派身边的宦官去照顾桑氏,给他本人追封,什么司空,给他的儿子升官儿等等,这都是例行公事。但是要知道宋真宗这位皇帝在送吕端这位老宰相的时候,他们二人君臣之间的一个感情跟别人不一样,他们的关系很特殊。为什么这么说啊?你想在皇权时代,一个大臣能对皇帝立下的最大的功劳叫什么?叫定策之功,这专有名词啊。定策之功就是拥立皇帝的功劳。没错,吕端就有这种功劳,说白了没有他老人家就没有宋真宗这个皇位。那下面我们就多花一点点时间来讲这个故事。

今年是 1000 年,话说三年前就是公元 997 年,也是大宋至悼三年的3月 29 号。这些日子你都不用记,反正你知道宋太宗赵光义就是这一天驾崩的。那老皇上驾崩,然后该怎么办呢?就是太子继位,这是正常程序,照章执行就行了。偏偏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变数。什么呢?有人要搞政变,他们要废去太子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要另立赵恒的大哥,这个人叫赵元左,来当皇帝。你听典型的宫廷政变。那请问是谁要这么干?我跟你数数参与这个阴谋的人,你就知道这个阴谋有多大。几个人?第一个人关键人物太宗的皇后李皇后。那这个时候宋太宗一死,他就是李太后了,对吧?好。第二个关键人物是太宗时代最有权势的宦官,叫王继。此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参之正式在宋代的官职里面,这就是副宰相,叫李昌龄。还有第四个人知志告,就是写文件的那么一个干部也知志告也是个官名,这个人叫胡旦。你一听就知道这几个人来头太大了,太宗皇帝一死,能够左右整个朝局的人基本上就在这个名单里了。你想吧,从做决定的太后到跑腿的宦官,从有能力写文件的支持高到有权利发文件的参之正式负载项班子全齐了。

那你说他们为什么要搞政变?为什么要换太子?换皇帝啊?我们一会儿再想,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一个换皇帝的密谋,此时已经成型,但是这当中就缺一个人,谁呀?就是当朝的正宰相吕端,吕端要是点个头,这事就办成啊。所以公元 997 年3月 29 号,宋太宗前脚一咽气儿,后脚这些人就开始办事。

怎么办呢?先是派大宦官王继恩到中书上,就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去把吕端叫过来。唉,那要真叫过来就好办了,几个人把他往当中一夹。那你想吕端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局面啊?刚才我讲的那个政变名单上的四个人,其实背后还有一个人。谁啊?李太后的娘家哥哥啊。这个人叫李继龙,当时是进军统帅啊。虽然他不在现场,但是在这个政变的格局里面是一个隐隐然的幕后力量,那代表军方。所以你看这出戏里面真是生旦净,莫愁各种角色配的齐正大,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全包围,就缺你当朝宰相吕端点个头啊。所以吕端来了几个人把他一围,把换皇上的这个决定这么一讲,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有人威胁,有人利诱,那就等于是一桌子菜都给你上齐了。就等你吕端吕大人说一句,唉,好,算我一个 i m in。那你带双筷子就能上桌吃饭,拥立新皇帝的定策之功,大家都有份。那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感觉吕端怕是也扛不住。但是别忘了他那个外号叫大事不糊涂,吕端不糊涂就不糊涂,在他没让这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我们还是回到那个现场啊。

前面不是说吗?宦官王继恩来中书省的办公室请吕端过去啊。吕端当时估计也是感受到一点什么不对头,他就说行,我去啊。但是你先跟我去个地方,我有一份重要的诏书文件在档案库里,你陪我找出来,咱俩一起呆着去。那王吉恩也不怀疑有什么,就跟着他去到那个库房,结果王吉恩前脚刚进门,吕断在后面咔啪一下就把门给关上,然后咔嚓一声,一把大锁把库房给锁了,然后招呼左右,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放他出来啊。房吉恩大宦官就被关在这,然后吕端老人家是三步并作两步就去找李太后评理啊。

那你想这个时候吕端面对的局面就相对简单一些,就是我一个老宰相,你一个老太后,咱们君臣二人咱们单独谈话。那么你想太后昨天还是皇后,今天家里也就出丧事了,老公刚死,心情肯定也悲痛,而且平时也没什么政治经验。那就比较好办了,老宰相就可以跟他讲的道理了,大家就不是那么起哄架秧子那个氛围。

而吕端讲什么呢?他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两条。那放到桌面上第一条,先帝为什么要立太子啊?不就是为了应付今天这种情况吗?不用,咱们临时再商量再争论,事先定好了吗?有朝书在的,这太子直接继位就行了。那第二条道理,先帝是谁啊?是您李太后的老公,刚刚去世,尸骨未寒,您好意思违背他的意愿吗?那你看,就这么两条道理往桌上一摆,李太后就不说话了。好了,太后态度这一软化,正好这个时候新皇帝,也就是太子赵恒赶到,那吕端马上就彰武来,咱一分钟也别耽误,现在就举行登基仪式,那搞仪式再简单,也得换身衣服吧。按说太子赵恒把衣服一换,往当中一坐,宰相带着群臣磕一个头,喊一声吾皇万岁,这君臣的名分就定了,这皇上就当住了。

但是吕端这个时候还是多了一个心眼,你看他真是大事不糊涂,他说不慌哈,带老臣上前看看。万一你们刚才换衣服的时候把人也给换了怎么办?所以吕段就颤颤巍巍走上台阶,掀开帘子定睛看了看后面中间玉座上的那个人,嗯,果然是太子昭恒,这才退下来,趴在地上正式的走流程。我们现在这位天子真宗昭恒,这才算是有惊无险地当上了皇帝。那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啊。那过去讲你刚才听到的这段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吕端这个人有担当,了不起,大事不糊涂。而今天我们闻名这个节目,讲这个故事,是要请你再琢磨。琢磨什么呢?琢磨这个故事当中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唉,有两个地方很奇怪,咱们先说第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为什么他们要发动政变,这帮人他到底图个什么呢?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源自每一扇不凡之门的开启。卡萨帝为爱而生,链接家的艺术。刚才我们讲了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故事,唉,你琢磨这故事当中有两个地方特别奇怪,我们先说第一个,唉,你们是一帮政变集团好吗?你干什么你都得算成本,你得算收益,对吧?你们这帮人这么干到底图什么呢?一般来说搞政变两种情况,一种是阵营非常明确,有你没我,所以一派的人要先下手为强,比如说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这种情况。

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或者说皇子本身并不知情,是底下有人要拿一场泼天富贵,拿一场拥立之功啊。所以明朝的夺门之变就符合后一种情况,但是不管哪种情况,在皇权时代,一帮人合谋要换皇帝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过,那个成本是巨大的,吓人的,满门抄斩的。而今天我们刚才讲的这场政变好像都不符合这两种情况,请问有阵营的对垒吗?没有,那是真没有,因为真宗赵恒是几年前正式被朝廷册封为太子,朝野上下对此没有任何争议,没有对抗的阵营。那你说这帮政变集团要图个什么泼天富贵,拿个什么巨大利益?好像也谈不上,我们就来看刚才已经说过的几个核心人物,先看李太后,一般来说一个太后要带头主张换太子,那通常都是因为要换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吧?但是当时不管是赵恒还是他们要换的赵元佐,李太后都不是他们的生母,他犯不上为这么个事拼死一搏,他何苦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个人,王继恩那个大宦官,他在公里地位可高,因为他伺候过太祖,伺候过宋太宗,而且还有军功,是后宫里面最受宠信的地位极高的宦官啊。

也这么大岁数了,就算你拥立了一个新皇帝,哎,你不还是个宦官吗?你图个啥呢?我们再来看那个副宰相参之正是李昌龄啊。这个人政治资历并不深,上一年刚刚提拔上来。好了,拥立了新皇帝,顶多就给你进步半格。你把吕端给顶了,你当正宰相,旅团那么大岁数,你不走这步险棋,这机会马上也就在了。一个文臣士大夫,你冒着抄家灭门的风险,你掺和这事干嘛了?有意思,风险这么大,收益这么小的政变,你到中国历史上翻翻,是真的木有见过。

好了,那这帮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个时候我们就看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听听他们的解释,他们到底是咋想的?关于这件事情的理由,李太后在历史上是留下了这么几句话的,很简单就几句话,他当时跟吕端说公车已验驾,就是太宗皇帝去了,对吧?留下我们这些孤儿寡母立寺以长顺也立皇上好像就应该立个岁数大的,这比较符合常情。

今将如何?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办?你太后就这么个理由说是历,皇上,咱们现在这太子岁数小了点,要不咱换个岁数大点的皇帝?就这理由就能把朝廷已经正式册封的太子给推翻?不至于的吧。而且就这理由还能说服那么多人一起参与这个阴谋,奇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真就不能只看这一年的情况,甚至不能只看宋朝初年这 40 年的情况。我们得把这个政治视野拉开,拉到多少,拉到至少上百年的尺度,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时候的这帮人他为什么这么想?他为什么这么干?我们现在是在公元 1000 年,那么请问此前是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大乱世,叫五代十国。

从公元 907 年到公元 960 年,五代十国一共是 53 年,就这么一点点时间,就半个世纪,光北方中国的中原地带就换了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历史上又称之为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那这些朝代多长呢?最长的是后梁 16 年,最短的是后汉三年。就这么短,全是短命王朝。更惊人的数字是仅仅 53 年换了 14 个皇帝,其中在皇位上正常死亡的就是没人杀他,这就正常死掉的只有 5 个人。 14 个皇帝当中只有 5 个人,剩下的要么是皇位被废,要么是死于非命。那你想这是个什么天下?这是个什么时代?皇帝都这样,那老百姓活得就更惨。可能我把这些数字说出来,你已经能够闻到那个时代的血腥味了。对,那是一个刀山火海、狮山血海的恐怖乱世。

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面的主要角色什么王吉呐、吕端,你看他们这个岁数都是那个五代十国过来人,他们就生在五代十国,这些人的政治观念是在五代十国形成的。他们的行动方式是在五代十国学到的,他们对损失的恐惧,对危险的感知,全部来自于五代十国。他们虽然生活在宋朝建国之后的 40 年,但是本质上他们仍然是五代十国人,或者说是生活在五代十国阴影下的一代人,那在他们看来现在是哪个朝代?那你可能说当然是宋朝,但是我们可以接着追问一个问题,请问是哪个宋朝啊?是我们这些后人讲的唐宋元明、清的那个宋朝吗?不在这一代人的感受当中,这是五代后的第六代,是梁、唐靖、汉、周、宋的这个宋朝啊。
因为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他们老赵家的太祖赵匡胤是怎么上的台,是典型的五代十国的剧本,对吧?你是搞政别人上来的,大家应该在中学课本里学过陈桥兵变黄跑加身,你是个篡位上台的主子,所以这一代人他们怕什么?就是怕这个故事重演啊。大宋朝只要一个闪失,那就不是五代,在历史书上将来可能就写下来,这是六代。

这就像是一个电视剧,对吧?那电视剧那个风格是定的,里面所有角色动不动就死于非命,当当当几枪就没活,不过第四季好了,现在你大宋朝第三个皇帝,按照电视剧来算,你已经活到了第三集,但是观众心里清楚,他们一直看着,对吧?这个破句它就是这么一破风格,按照惯性这主角唱来,对吧?你搞几下就得死,我怎么知道你这个角色就能活过第四集呢?我们今天是觉得老皇帝驾崩,把皇位传给事先定好的太子,那再正常不过的程序。但是如果你活在公元 1000 年,活在那一天,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件不正常的事。皇帝死了,传位给正式册封的太子,这是一件不正常的事。为啥?很简单?因为过去 100 年都没有这种事。 100 年都没有的事儿,在古代,在传说里才有的事儿,你觉得当时的人会当真吗?对啊,从晚塘开始,皇权政治就没有什么正常交接了。你是老皇上定的太子,你就是下一任皇帝。凭啥嘛?有武力吗?打得过别人吗?搞得定宦官吗?五代十国时期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政治经验,就是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矛头。

小伙子,你在深宫里长大,你年纪轻轻的,你没带过兵、打过仗,你在军队里面没有基本班底,你就想当政权接班人,你那不是找死吗?我给你举个例子,厚梁就是五代的第一代,厚梁的太祖叫朱温,朱温临终前就对身边人说,我死猪儿非彼敌也,无脏地矣,也就是说我儿死了,你看我那几个儿子不是我那些敌人的对手,我要死无葬身之地喽。朱恩这说着说着可就动了感情啊。
史书上记载了这么几个字,说因哽咽觉而复苏,就哭着哭着死过去了,完又不甘心,哭着哭着又苏醒过来了。对亲儿子是真不放弃,结果呢?朱温就做了中国古代皇权政治里面非常罕见的一个事儿,就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在理智非常正常的情况下,他居然要传位给自己的一个养子,而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儿子,因为他觉得这个杨子可以在军队里面有班地,我这个政权没准靠他还能持续。
当然亲儿子就不服了,最后就把朱温给杀了,然后亲儿子篡了位,但是结果确实如朱温所料,他的这些亲儿子后来真的就全部被杀掉了。朱温自己确实差点也就被人刨了粪,所以你看在这个问题上,朱温其实是个明白人,他明白在现在这个乱世,皇帝传位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要保证我这个王朝的存续。至于在医学上,在生物学上,在基因上,这个传位的人是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在那个乱世顾不得那么多啦,好可怜呐。

整个五代时期,我前面说那 53 年一共 14 个皇帝,正常的父子继啊。不是测立太子就是父亲嗝屁了,儿子正常接班儿,历史上就发生了三次。这三个人我给你算算,第一个人后唐闽帝李从厚,第二个人后汉隐帝刘成佑,这两个人结果怎么样?唉,两个人还挺巧,你不是说他们都是在 20 岁那年被人杀死的啊?还有最小的第三个人,这是后周工地柴宗逊 7 岁当的皇帝,他很快就被赵匡胤夺了江山,这个皇帝虽然命很好,没有死于非命,赵匡胤确实没杀他,但是也巧了,和前面两个活宝一样,也是 20 岁那年就死了。

所以你看在这个时代传位给没有武力的亲儿子,虽然符合法律,虽然符合人情,但是可惜它不符合现实,只要你胆敢这么做,成功率太低了。在五代时期这个成功概率是0,你说这个买卖还能不能做?所以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一个基本政治经验。那到了宋朝的初年的时候,这个政治经验还是在的,话说宋朝历史上还有一桩公案,是真是假现在有争议,但这个故事本身挺有意思的,叫金贵之盟。

话说这个宋太祖宋太宗的生母杜太后在临死的时候就把宋太祖赵匡胤叫来,就问他儿,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的吗?那赵匡胤跪在地下就说,娘,当然是祖宗积德啊。老太后说,你少跟我来这套,什么祖宗积德?你有这个皇帝的位子可以坐,不就是因为你欺负了后周人家的孤儿寡母吗?如果后周皇室的继承人是个年长的人,不是一个 7 岁的小娃娃,你哪有今天?所以而你将来要接受教训,你死了之后可不能把皇位传给你的儿子。你要传给谁?传给老娘我的另外一个儿子,岁数大的人,你要传给你的弟弟赵光义呀。赵匡胤说您说的有道理,那你既然认为老生说的有道理,你答应不答应啊?你答应了,那你立个字去,咱们把这张字条放在一个金柜子里面存着,这叫金贵之猛,这是宋朝初年留下来的一段史料,当然有争议,但是你不觉得吗?这事儿它有合理性,后来到了政权交接的时候,就真的面对这样的选择啊。

宋太宗赵光义接赵匡胤的班的时候,当时就传出来一个传闻,说是赵匡胤是被害死的,赵光义是篡的位,所谓烛影辅生。但这个传说在历史学界也是有争议的,咱们不管它是真是假,咱们就抽身出来看,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它是不是也有合理性?你算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留下的儿子两个,赵德昭 25 岁,赵德芳 17 岁,两个矛头小伙子毫无政治和军事经验,您是让这两个矛头小伙子继承,还是让这个时候既有军队班底也在战场上杀过敌,有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去继承站在五代十国的政治逻辑里面,恐怕后者才是一个理性选择。

你作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你穿越回去替那个时候的老赵家做决定,你可能也觉得,嗯,后一个可能更靠谱。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来理解刚才我们说的李太后对吕端说的那段话,立四以长顺,也找一个年纪大一点的、更有经验的、更镇得住场子的新君主,更能保证咱们这个朝代的延续啊。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稍微再延展一下。中国历史上全力继承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叫父死子继,爸,爸死了,儿子接着干,一种叫兄中弟急,兄长死了,弟弟接着干。那这两种模式都存在,那请问各自适用什么样的情况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在施展老师那本书叫枢纽里面我看到过这么一个分析,他说你看长城以南是中原帝国,中原帝国通常搞的都是父司子继,爸爸死了,儿子接着干,这是为啥?因为中原帝国的统治主要靠官僚体系完成的,君主的能力没有那么重要是第二位的啊。所以君主关键你得合法,就是整个官僚系统上上下下都有共识。

咱们认这位皇帝为什么认?就是因为你合法,比如嫡长子继承制就能保证中原帝国秩序的稳定。这是长城以南的情况,可是你往长城以北一看,北边的草原就完全不同的逻辑。父亲死了,请问儿子能继位吗?不行,如果父亲和儿子差个 20 岁以上,这父亲不能保证儿子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军队统帅,就是手里真能握得住刀的人,对吧?那原来跟着草原上的大韩南征北战的往往是他的兄弟,最受信任的将领往往也是这些兄弟。所谓兄中弟吉,哥哥死了,弟弟接着干,这才是草原的继承逻辑。为什么啊?为了保证武力本身的延续,你就想一个山寨,一个黑社会大哥带着一帮兄弟占山为王。我们假设这个大哥生前威望没问题,兄弟们也很服他的。好,现在大哥死了,请问这个大哥能让儿子继承山寨的大当家的位置吗?你想想就知道,肯定不行,因为一个山寨想要存活,他必须得有包篱领袖,所以必然是排在大哥后面最有威望的那个兄弟来继承。

如果这位大哥死之前猪油蒙了,心说我非得传位给我的孩子,那结果你想嘛,肯定不仅害了兄弟,而且害了山寨,最终也会害死自己的儿子,你这儿子都活不长。所以你看权力继承的时候,关键不是继承者的身份是什么,而是这个时候权力的合法性到底来自于哪儿?如果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整个体系上上下下的共识,那赴死子鸡按规则来,这就合理。如果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武力,那么胸中地级就更合理。我们带着这个背景之势,我们再来理解今天说的这个政变小插曲,你是不是对那一代人的想法和做法就有了更多理解之同情啊?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场政变里第一个奇怪的地方,唉,你在做其实还有第二个奇怪的地方,你不觉得吗?这次政变搞得非常的草率。对啊,虽然参与的人很多,上到太后,下到宦官,内有副宰相,外有进军统领县管的县官的全齐,但是你感觉就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一点吊儿郎当,哈哈,整个这出戏里面,你别忘了这出戏叫政变,对吧?一场政变戏里面唯一的暴力举动就是吕端,一个 60 多岁的老头子颤颤巍巍地拿一把锁,咔啪锁住了大宦官王吉恩,然后去找太后评理,整个阴谋就破产了。

那你想啊,我们平时中国人在大街上调解个什么邻里朋友纠纷,可能都没这么容易。你们搞什么?搞?你们搞争编不成功就死的买卖,你们搞得这么儿戏呢。我自己是反复看这个故事,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所有的当事人都没觉得这是个多大的事儿,他们甚至觉得这个事儿就是一个普通的政策建议,咱们商量商量,咱们换个皇上啊。好,大家商量把吕端叫过来统一一下意见呗啊。吕端不同意,不同意。算了,那就不换了,就这感觉,这是一个好奇怪的政治氛围,为什么会是这样?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还是要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个政治大背景里去找。

我先说答案,五代十国时期的皇权其实跟我们理解的皇权不太一样,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皇权。为什么这么说?你看五代十国时期,你看见坐在御座上的那个人,那他也是皇帝,他也穿龙袍,他也称孤道寡,也是说杀谁就杀谁。但是不好意思,五代这些皇帝的合法性基础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力。当时有一句名言叫天子者兵强,马壮者当危之,就谁胳膊粗,谁拳头大,谁就当皇上。我们现在觉得好像这个逻辑也没问题,拳头大的是哥哥,有枪就是草头王,所谓的皇帝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不是啊。

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君主制度,和古罗马的皇帝和中世纪欧洲的国王和埃及的法老都不太一样。但是中国皇权的特殊性这个话题太大,我们以后找机会专门跟你聊这个事儿。我这里只简单说一下中国的皇权虽然是以暴力为基础,这个不抬杠就是这样,以暴力为基础,但是一个中国的皇帝想要坐稳江山,你还必须得有方方面面的合法性啊。比如你要有来自悠久的历史传统,你要能给当下的百姓带来福祉,你要能向未来许诺和平的愿景,内部的精英阶层对你要服气,甚至不归你管的周围的蛮夷也要对你服气,你还得有苍天大地的来自神灵的祝福,您自个儿还得是一个圣贤一样的道德标杆。说白了,中国的皇帝,他既是人间的王,也是天上的神,还得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圣人,你必须集为一身,你才是中国皇帝。哎,你要是做不到怎么办呢?你说天下哪有这样的人,对吧?但你就得装,反正中国皇帝得表面上符合这一系列标准,咱们可以把黄犬比喻成大海上的一条船,这条件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一根根的毛、一根根的缆绳得能勾住海底,这个毛越多,合法性才越完整,皇权才越稳固。


好,我们回到现实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的这些皇帝手中只有武力的,表面上的威风当然有,但实际上那个皇权是风雨飘摇,就像在暗夜中,在大海上,在 12 级台风里面随波浮尘。为什么?因为这么大的一艘船,只有武力这一根矛,他勾不住海底,太危险了。


五代十故时期那些王朝为什么时间都短啊? 53 年 8 个姓, 14 个皇帝,为什么?就是因为全社会的所有力量看他们这些皇帝就有点像老百姓在街上围观流氓打架,你们是打架,我是打不过你们,对吧?你们谁武力强,把前一个流氓给砍了,谁就可以接着在这条街上收保护费。我们也交,但是大家只是交钱看戏,不上前帮忙的,免得溅自个一身血啊。

你们流氓打架,跟我普通老百姓,普通的文臣士大夫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古代十国时期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政治伦理,跟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宋史里面就有过这么一句话,说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当时叫侍君,如庸者就是大臣,对待皇帝就像用人对待雇主一样,他们的心态是这样的,我试着描述一下,就是我是一打工的,对吧?你们皇上是地主,下我是长工,你们家内部怎么闹矛盾?怎么打打杀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嘞?我是来打工挣钱的,我的手艺,我的活,对得住我的良心,那不就行吗?你听啊,这一套道德标准听起来是不是耳熟?嘿嘿,没错,这就是我们当代的股份公司里面的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标准啊。

比如我是被聘请来的 CEO 和高管,对吧?我管你董事会里打成什么样,乱成一锅粥我也不管,只要你们能产生合法的董事会决议,只要照样付我的年薪,我把自己职责干好了,我照顾客户,照顾员工,生产产品,完成销售,管理好公司的品牌和我个人的声望不就行了吗?这家公司要是你们董事会真的非要作死,将来作倒了,我自个干挺好,我可以换个公司接着干啊。

要知道这种伦理,这一种心态可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宋朝初年的那些年的文臣士大夫,大家心态也是差不多的哟。我给你举个例子,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就在 21 年前,宋太宗继任宋太祖这个皇位,接着就可疑不是有烛影辅生的传说吗啊?这个传说当时在朝野里面嘀嘀咕咕,小范围就已经传开了,大家都说,嗯。赵匡胤很可能是在重病的时候被他弟弟给害死的,而且后来也证明宋太祖留下来的两个儿子,我们前面讲的赵德昭、赵德芳后来死的也很蹊跷,大家就传没准是让当今皇上弄死他。

面对这样的传闻,面对这样的人伦惨剧,满朝文武有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吗?没有,不关我的事,我是 CEO 和高管,视军如庸者,我一个佣人管他们家怎么个情况呢。所以几百年之后,清朝初年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王福之母,他在这本宋论里面,他谈到这个事就很愤怒,他说你们一个大臣来,有的号称钢制,有的号称改年,有的号称方正,呸,王复制那是挨个点名那一段写的,真是你都能从他那个文字当中感受的出来,他那个恨说你们这些人,唉,面对这样的惨剧,怎么都俯首皆舌,听其安人枪性以形似,吾敢一念开国之先皇者,您们这帮人哪把头低着,把这个嘴巴闭着听任太宗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做残忍的事情。你们也不念开国皇帝赵匡胤对你们的好啊。

颂论里面、宋论里面的这些句子,我们今天是没有王夫之那一代人的道德愤怒了,我们是可以平心静气的去推测当时史达夫的想法,对吧啊?史大夫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宫廷里的刀光剑影,红墙绿瓦黑鹰沟,那不就是你们皇家自己的事吗?董事会的事吗?我们不管呐,我们职业经理人就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呀。这和我刚才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士大夫的心态有个毛区别。

好了,理解了五代和宋出的这个政治逻辑,我们再来看今天讲的那个小故事,就是真宗皇帝继位时候发生的这场政变闹剧,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搞的跟儿戏一样的草率,一句话就是太护和宦官觉得,嗯,这是嗯家的事儿。文臣士大夫觉得,嗯,那是你家的事,哈哈。我们先来看李太后和大宦官王继恩,这两个人未必有什么包藏祸心,没准那个出发点还挺好的,真的就是为了老赵家这个家族好。这出发点我们前面解释过,就是换一个对国家更有掌控力的、岁数更大的新皇上,那会提高我们大宋朝的存活概率。

咱们其实不妨把大宋朝就想象成古时候一个乡下的大户人家,老财主、老主人还在的时候,老主人说了算,夫人也听话,老奴才也听话。老主人临终的时候就发话说,我也活不长了,接下来让咱们小儿子当家,我培养多年,也正式宣布过,左右邻居都知道没问题,大家都听啊。老主人在吗?但是老主人前脚一死,因为大家感觉到有点兵荒马乱,唉,他听还是不听,那就得看情况啊。咱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对吧?日子要过下去了,活人不能让死人给绑架,所以太宗前脚一死,后脚他的夫人,这个时候的太后就按照自己对国家局面的理解想换个几百人。他理由很充分,我又没有私利喽,又不是换我的亲生儿子,我是为了国家好。那这个时候家里的那个奴才就是宦官王继恩,伺候了两代老主人呐,他立国大功大,在家里说话有分量的,他也觉得。嗯,老太后想法对,隋声附和啊。

然后老太后你想的特别周全,我要觉得你这么做有理,那老太后就更觉得自己有理了,对不对?这个场景是我杜撰的,但是你想想是不是也可能符合情理?这个地方我稍微插一句嘴,就是,宦官虽然在地位上是皇帝的家奴,但如果资历熬到了,那在宫里面可有地位了啊。比如说唐玄宗时候那个高力士,玄宗皇帝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得尊称他一声翁,或者是爷,这是尊称啊。您别看皇族怎样,遇到大宦官你得尊称。

还有慈禧太后那个太监李莲英,光绪皇帝都得尊称他一声李安达,是满语当中师傅的意思,皇帝管太监叫师傅,对吧?这是有地位的,这你就理解了,为什么换皇帝的事情,王吉恩一个宦官这么热心跑前跑后的掌握,他可能是真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力量为这个家族的未来操心。

所以你看,当换皇帝这个事,它不是个国事,而是按照家事来处理的时候,这个李太后和这个王吉恩的行为是不是就好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士大夫,也就是卷入政变阴谋的副宰相参之,正是李昌龄和中书省的那个大秘书胡旦。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李昌龄是个什么人,性格懦弱,平时也不怎么说话。而胡旦是状元出身,性格非常的文人气,一直在朝廷里面当秘书,写文章也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你说就这么两个人,就这么两个性格的人,他为什么要参与政变呢?按照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情理继续推测就很好解释,很可能就是太后和王吉恩已经捏骨好了,已经有决定了,然后找他们俩来,我们俩想换皇上这想法,你们俩有什么意见啊?那能有什么意见呢?老夫人老管家都商量好的事,还给脸给我这个长姑商量商量,我反对个什么劲呢?只能表态,一切听老太太做主呗。我估计李昌龄和胡旦这两个人就是这么上的贼船。

那从这次政变事后的处理也看得出来,你看参与这几个人参之正是李昌龄,虽然参与了谋反,参与了政变,也就是贬官,后来兜兜转转居然在中央,在地方还当过好几任其他的官,大宦官王吉恩事发之后,也就被贬了一个贤旨,该当官还是当官,放在军州,就是今天湖北的丹江口安置,后来就死在那个地方。

刚才我们说的那个一等秘书胡蛋虽然也被贬官,但是因为身体不好,胡蛋后来眼睛不行,看不见东西,居然正常退休啊。至于这位李太后,那是啥事都没有啊,还是当她的太后,宋真宗对她尊敬的不得了。那你说这个处理结果能是政变答案、谋逆答案的处理结果吗?这种事你甭管是放在此前的汉唐,还是放在后来的明清,哎,换皇帝,哎,你们一旦失败,那一定是斩草除根,杀的人头滚滚的,对吧?虽然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宋真宗这个人宽宏大量,可能有这个因素,但是你没觉得吗?这是流产政变,这件事情在当时在道德上可能没有那么骇人听闻,所以才能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所以即使有宋真宗的宽宏大量,这背后其实也有当时皇权不完整、皇权破碎的深深无奈。你看大宋朝到今年公元 1000 年了,咸平三年了,建立已经 40 年了,对皇权的缝缝补补也已经 40 年了,皇权身上的那个裂纹还是清晰可见呀。

刚才我们是花了点时间体察了一下这场政变当中每个角色人的那个心态,理解了这些心态和背景,你就能看得出来。吕端,老宰相,吕端, 60 多岁的老宰相吕端这个时候挺身而出,是多么的了不起,是多么的具有标志性意义。他干了什么呀?他不过就是拿一把锁住了王吉恩,一只手拦住了李太后,另外一只手把宋真宗送上了台。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是代表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宣布我们回来了,有些事我们可得管管啦。

你想一百多年了,宋真宗那可是一百多年来第一个被正式册封为太子,是真正的具备完整合法性的皇帝。他所谓完整合法性,就是他可不是老赵家一家的事,也不是后宫进臣几个人捏咕捏咕就能定的事啊。谁当皇帝?这个事关政治规则,事关中华道统,事关苍生扶持,事关开国四十年的大宋朝,包括皇帝、士大夫和所有老百姓在内的天下共同体的兴旺。所以我屡端,我是宰相,我是一个士大夫,我该管,我也必须要管。那请问吕端为什么能站出来?是他这个人性格特别刚吗?我觉得不是,今天我们讲的可不是一个屡端单枪匹马、力挽狂澜的故事。

你想,毕竟宋朝建国 40 年了,这 40 年间士大富集体的责任意识在成长,中央的政治结构再优化,武将的地位不可逆转的在衰落,支撑皇权平稳交接的那个条件在成熟。所以吕端之所以敢站出来,是这 40 年社会演化的一个结果,它站出来只是一个标志着玉作上的那个皇帝角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皇帝不再只是一个武装力量的首领了,而是被社会精英阶层根据法统和规则共同认可的最高权力代表。

这一站出来,五代乱世的那个政治逻辑和历史阴影终于就退散了,一个新的时代终于开始。今年是公元 1000 年,大宋咸平三年,这一年的四月份完成了这个巨大转变的宰相吕端趋势啊。他的死在历史当中记载下来的也不过就是一行小字,但是你做在这一行小字的后面,是历史的静水深流。

说到这儿我不知道你发现一个感觉没有,就是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后人和当年置身其中的古人看问题的视角其实不一样。我们后人有优势,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全面,什么前因后果、格局演化,我们能有一个上帝视角俯瞰,但是我们这些后人的视角其实有一个缺陷来着。这个缺陷挺重大的,就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当事人的那个感受啊。比如我们就很难理解当事人他在怕什么?不知道当事人的历史包袱,尤其是历史上的精神包袱,也不知道他们对未来有什么过分的期待,就是妄念,也不知道他们在决策关头为什么举棋不定。说白了我们不理解他们的感情。

就像我们在这一期节目里所讲的,大宋朝开国 40 年了,但是五代的历史阴影还是重重的压在大宋君臣的心头。唉,我们看不到这些的话,其实我们就也就看不懂那段历史,尤其是看不懂那段历史里面的人。那说到这儿我就特别想说一段题外话,有一本小说,美国作家菲斯吉拉德的小说叫夜色温柔,里面有一段话我翻到的时候特别的触动,我想念给你听,这段话说的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凡尔登战役啊。凡尔登战役我们都知道,号称凡尔登绞肉机,打了 10 个月,双方伤亡 100 多万。那费斯希拉德就说这样的战役绝不可能重来一遍了,很长时间都不可能。这种战争需要信仰,需要多年积攒下来的富足和安全感,还需要各阶级之间确定而明晰的关系。你必须有比你所能记忆的还要悠久而且使你能全心全意的情感根源。你必须记得圣诞节寄的皇太子和他的未婚妻的明信片,还有瓦朗斯的小咖啡馆,柏林菩提树下大街上的啤酒屋,以及市政厅的婚礼。记得去德比看赛马会,记得爷爷唇边的胡子,这是一场爱的战役。消耗掉了一个世纪的重产阶级的爱,我整个美丽且安全的世界都随着这一阵爆炸带过的狂风,在我面前炸得粉碎,化为乌有。

这段文字写得正好,你想像凡尔登这样的残酷的战役打得那么惨烈,双方死那么多人都坚守不退,都觉得我还有赢的希望,为什么?就是因为情感的力量啊?这种力量比战场上看得见的枪炮的力量其实更巨大。双方都觉得我们是争议的,是有力量的,是能赢的,而这份信心的背后是什么呢?是长期积累的信念感和大量的温情故事。所以如果我们看不懂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故事,我们其实就看不懂那一代人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那么想。

我们这个文明节目就是要捋着历史的年份,一年一年的往下讲,这就给了我们节目一个机会,就是跟在古人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心里的怕,他们心里的爱,他们的犹豫,他们的纠结,虽然我们作为后人,我们跟在身后,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我们可以调用一种理解之同情,用置身事内的姿态来感受他们内心的挑战、难题和局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人性、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理解历史。这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学者苏维尔说的,他说理解人类的局限性是智慧的开端。理解人类的局限性是智慧的开端,顺便也让这句话作为我们这个漫长的文明节目的太短,下一期我们接着聊。

罗振宇文明之旅

罗振宇文明之旅

共913集 2024-02-28 国剧 纪录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