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文明之旅》公元1013年:宦官

一件大事,玉清招应工就要竣工啦。我们 1009 年的一期节目里讲过这个玉清招应工不得了,投资巨大,占地规模巨大。那既然马上要竣工了,里面供奉的神像怎么办?金莲就忙这事,房子那么大,供奉的神像小不了,这活就派给了江淮地区的官员。他们是在扬州城边上一个叫建安军的地方搭了炉子开始铸造神像,一共四尊啊。我给你数数,玉皇大帝,一尊真宗皇帝,给他们老赵家新编排的那个祖宗叫赵玄朗,据说既是他们家祖宗,也是个神仙一尊,然后就是太祖赵匡胤一尊,太宗赵光义一尊,一共四尊。

今年神像造成事儿办妥了,吹吹打打,浩浩荡荡用船队把圣象迎回开封,沿途当然就是各种热闹,各种大把花钱呗。好了,造神像留下来的这个建安君,唉,这个时候就不能叫建安君了,得改名了,叫贞州。又过了不久又改名了,就叫宜贞。那个造神像的作坊干脆就改成了一个道观,就叫一贞观。顺便说一句,请注意疑真里面的这个真字,真实的真,真假的真,往往带真字的词就跟道教有点关系。因为道教修道就叫修真,包括我们已经十几期节目都在讲它送真宗这个庙号里的真字也是这么来的。他老人家半辈子都是忙活道教这点事儿,庙号不给他一个真字真的是对不住他。

那宜贞这个地方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因为避讳雍正皇帝印真的名讳,所以又改名叫宜征,真实的真改成了长征的征。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了今天,这个地方很出人才的,你看清朝中期的那个,既是封疆大吏,又是大学问家的阮元仪证人。还有晚清的那个大经学家刘诗培、沂征人,还有我们当代的经济学家立宁老爷子,一征人很出人的。好,我们还是回到节目的主线,回到宋真宗这儿。如果你看过我们文明之旅前面几期节目,我们都在试图纠正一个印象,就这位宋真宗,虽然他天天在搞迷信活动,但他并不是疯了。他这么做有他自己的理由,在其他的政治事务上,他还是一个挺正常的皇帝,甚至是一个挺英明的皇帝。比如说就在这一年的 2 月份,朝廷是连续下发了两道诏书,针对的同一类人,谁宦官还讲的是同一件事儿,就是要禁止宦官在替皇帝办事的时候在外面惹是生非。你想同一个月就同一个事儿下两道招数,这个重视程度应该算得上叫中央三令五申了吧。两个月之后,真宗皇帝又以他本人的名义给宦官写了一篇文章,这文章的名字叫内饰,真刻成了石碑,就立在你们宦官衙门的门口,给你们好好看看。唉,你注意到吗?这个文章的体裁叫做针,你看这个针字是竹字头,就是用竹子做的那个针,扁石壁的那个针,说明这种文章是既能刺激人,又能治病,所以真就是规劝告诫的。话说白了就是你看这篇文章口气不好听,但是目的是治病救人,这种文体叫真一份内饰针,我们今天还能看见哈,大概的意思就是跟宦官们说,你们要是规规矩矩的,咱就好好处也给你们好处,你们要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干坏事,唉,那就有你们的好看。你看看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皇帝又是下诏书,又是写小作文,小作文还要刻在碑上,这背后发生了啥呀?背后一定是有一些很不愉快的事儿。那这一期节目咱们就从皇帝和宦官的关系入手。唉,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让皇帝非常头疼的大问题。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公元 1013 年,大宋大中降服六年。

通过我刚才讲的这一组信息,你应该听得出来了, 1013 年的一开年,皇帝是狠声宦官的气的,那背后的原因是啥?现在我们能够查到的史料是这么个事,上一年就是 1012 年的 12 月份,当时真宗皇帝让宦官派人去开封府调查一下粮仓的情况。结果这些人不干好事,到了地方上趁机搜刮钱财,那朝廷知道之后就要求开封府把他们抓起来,从严处理啊。

当时皇帝想必而很生气的,但是你不觉得奇怪吗?这是去年 12 月份的事儿,拖到今年 2 月份,再这么连发诏书,甚至皇帝要写亲笔的小作文,还要刻在碑上给宦官立规矩。我合理推测,应该是后来又发生了,甚至是连续发生了好几件类似的事,皇帝这才觉得太给丢人啦,这帮家伙闹得太不像话了,是时候狠抓一下宦官的办事作风问题了,这才有了这么一系列动作。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里面,宦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因素。请问什么是宦官啊?他的身份就是皇帝的家奴,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你说这帮宦官地位高,他是家奴,而且身体不健全,是地位最低下的人。但是你说的地位低,他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人。权力这个东西就这样,谁离权力的魔杖越近,谁就拥有一点权力的魔法。嗨,所以宦官是什么?宦官就是最卑贱的身份和最高的权力混合在一起的这个奇怪的角色。我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

我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白居易的卖探翁,说的是唐朝的公事啊。什么叫公示?就是一种直接皇帝派宦官到市场上买东西的皇宫的采购制呢。那当然说是买,其实就是抢。白居易事一说了,一车探千余金,公使曲江西不得半批红纱一丈零迹象,牛头冲碳值啊。说是给钱了,但是就这么点绸子就要换你 1, 000 斤的炭,其实跟抢差不多的。我上中学的那会儿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反正皇帝嘛,皇帝可不就是坏嘛。哈哈,但是后来长大了,读书多了,就知道这件事其实很古怪。你想就算是唐朝那个时候皇帝坏透顶,那也不能明摆着犯坏啊。您是皇帝。就算皇帝不要脸,唉,那也不能在自个家门口不要脸,你太监出门抢的,居然周边做买卖的人啊。而且这唐朝的公示后来看史料就知道,那可是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就有的,那可是盛世皇帝,没有穷到要去出宫门就明抢的地步啊。

再说了,你想一个市场,如果有人天天来抢,这市场能长期存在吗啊?而唐朝中后期的攻势至少存在了 100 年哦,唐朝长安的那些做买卖的人傻吗?天天有人来抢,还天天来做买卖,所以这不合理,这很奇怪。后来我综合各种各样的资料来看,大概是这么回事。首先公示确实有,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交易活动啊。长安城里面成千上万家的人确实是靠皇宫里面的采买这个市场来生活的,那同时因为皇宫他是大买主、大甲方,所以难免在交易过程中有点强势。那商人要做皇宫里面的生意,难免也要给一些宦官好处,但是请注意,这个市场的主流肯定是一个你情我愿的市场,是自愿交易的。

这是第一条,那第二条,这就其中难免有一些宦官欺行霸市,抢老百姓东西,因为他们是宦官吗?只要嘴里喊我是替宫里买东西的,地方官也不敢管,所以他们犯了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跟你说一个史料记载的事,话说有一次有一个农民就拉了一头驴上街卖柴火,被一个宦官就给看上了。就跟白居易诗里面写的一样,就给了几尺捐步,说这个农民连驴带柴一起要送到宫里去。这农民就说了,说我认倒霉还不行,我今儿就不该来,我认倒霉。柴火你拿走,捐步我也不敢要,但这头驴,我父母、妻子过日子都需要这头驴,这头驴你给我留下行不行?唉,这个宦官就是不干,结果这农民七说八说,一时上火就把这宦官给打了。唉,这下坏了,本来是市场纠纷,现在变成治安案件了。

一直跟闹闹,最后告到了皇帝那,皇帝知道之后就下圣旨说说这样吧,把这个宦官闹得不像话,撤职,然后再赐给这个农夫十批捐,就怎么处理了?你看这个事情的是非皇帝是很清楚的,所以你看这不是皇帝要抢老百姓东西,完全是宦官自作主张的胡来。现在我们来给皇帝算算账,宦官因为他是家奴,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那确实很方便嘛。但是他们是真能一出门就给皇帝丢脸啊。他们在外面的胡作非为,老百姓可是桩桩件件都记在你皇帝的账上。就拿刚才这个案子来说,为了一车柴火,皇帝最后给老百姓赔不是啊?还赔了十逼捐皇帝这么个丑事还被记在史书上,千秋万代的丢人挨骂。

你说皇帝这锅背的是不是也挺冤的?知道了宦官和皇帝的这一层关系,现在我们再回到公元 1013 年年初,看见宋真宗发布的那几份文件,两份圣旨,一份皇帝的亲笔小作文,我们是不是也能替皇帝感觉到那份窝火啊?这帮家伙太替我在外面丢人了。但问题来了,你皇帝就不能争点气吗?你不用皇冠不就完了吗?唉,你还别说,咱们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两次这样的机缘啊。

一次是东汉的时候,就是公元 189 年,袁绍带兵冲进了皇宫,见宦官就杀,别说宦官了,当时宫里面连不留胡子的人都杀光了。还有一次就是公元 903 年,朱瘟又一次把宦官杀光,但是又怎么样呢?宦官很快又卷土重来了,宦官制度很快又重建了。所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宦官有多坏,它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问题的实质在于皇帝为什么明知道宦官在外面给他惹是生非,给他丢人,但是他非得捏着鼻子用宦官不可,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我先说答案,因为更放心了。要理解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宦官那个最根本的特征上来啊。宦官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那一刀啊。过去我们看那一刀觉得这就是一个生理上的改变,因为那一刀他们不至于在皇帝的后宫里面七搞八搞去污染皇家的基因。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个不是宦官的生理特征,而是由生理特征派生出来的那个社会特征。

对,如果皇帝只是为了隔绝皇宫外面的男人,很简单,对吧?宫里面只用女性干活不就完了吗?用一些相对来说身强体壮的女性在宫里面干活,所以为什么不用女性而要用如此残酷的手段把男人变得不男不女,然后送到皇宫里面去给皇帝当家奴呢?那答案就是因为那一刀下去,宦官就失去了独立的社会身份呐,这跟女性是不一样的。

你想吗?一个宫女,他在宫里面当然是你皇帝的家奴,他也没法反抗,对吧?但是他有可能出去了,只要一出去他就还原成正常人了。他有他的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亲戚,有朋友,他可以嫁人,嫁人之后可以生孩子,他可以变成一个正常人,他在宫里面,对宫外生活有这么一份期待和想象。

可是宦官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一刀他在皇宫里面,即使出来举目四望,他能有什么呢?因为那一刀他入不了自己的宗祠,因为那一刀他不能结婚,所以没有子女,他在社会上也没有朋友,他也不可能加入皇宫之外的任何工作网络和社会网络。人是靠什么活着的?靠希望活着的。宦官因为那一刀,他所有的希望都在宫廷内,在皇帝的喜怒之间,因此他们就不可能有独立人格。我举个例子,你看明清时候那些离开宫廷的宦官,他能去哪?还能再打一份工吗?不可能的,无家可归,要是有家难逃,所以出了宫的老太监、老宦官往往就在京城附近的寺庙里面群聚,聊此残生。

有两个今天北京还很著名的地方,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群居所,一个就是中关村,号称现在叫中国硅谷。其实这个地方原来叫中关村官是官员的官,不是现在关公的那个官啊。什么叫中官啊?就是宦官,对吧?明清两朝的宦官就在这个地方买地,然后修建很多寺庙,等他们年老体衰离开皇宫之后,就到这个地方扎堆住扎,互相之间有个照应,死了就埋在这儿,有其他的宦官帮着扫墓,逢年过节祭拜一下,这就是他们的一辈子。北京还有另外一个地方叫 NG 庄,跟中关村一样,也是宦官建个庙养老的地方啊。比如说那个著名的李莲英就埋在 NG 庄,我在恩集庄还住过几年啊。那这两个地方只有一个区别,就是中关村是宦官们自己集资买的土地,恩济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御赐的土地,仅此而已。

好,现在你理解了宦官这个社会角色,就知道皇帝为什么对他们放心。不是因为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比较亲近熟了有交情不是,也不仅是因为主人和家奴这个身份关系,而是因为我们刚才讲的这个社会学的原因,是因为宦官离开了皇帝,他没有任何独立的社会角色,他们是皇权永远的附庸啊。所有皇帝对他们放心,那既然放心就会多用,越多用到别的场合,别的情境下,宦官的数量就逐渐膨胀。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猪瘟, 903 年不是把宦官杀光了吗?到了北宋初年,这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宦官又开始出来了啊。宋太祖宋太宗用一些宦官了,但人数很少啊。宋太祖的时候后宫里也就 50 个宦官,你听听这个数啊,比红楼梦那个大家族贾府里面的佣人数量还少得多。所以这宋太祖真是够省的,但是你放心,用不了多少年,到了宋仁宗的时候,你算不到 100 年。你猜北宋朝廷里的宦官有多少? 4, 000 多人。那明朝的宦官也是类似的过程。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很反感宦官干政,当时他用的宦官不到 100 个人,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宦官多少人? 10 万人,你听到这个数字都会觉得邪乎,你至于的吗?你皇上后宫里能有多少个娘娘啊?看住这些娘娘在干点家务事体力活,至于用这么多宦官吗?但皇宫里的那些杂物当然用不了这么多宦官,但是宦官有别的用处啊。

在宫廷里面,宦官是个仆人,但是因为他们和皇帝的这个特殊的信任纽带出了宫廷。他们是谁啊?他们可以帮皇帝干很多事啊。在历史上帮皇帝搞钱,帮皇帝出使外国,甚至帮皇帝带兵打仗,宦官都干过的。但是皇帝最需要也最离不开宦官,做的不是这些是什么?是让他们作为皇帝的耳目去听消息。所以你看就像司马光这样的士大夫,他提起宦官从来没有什么好话的,但是他对宦官的这个作用司马光也是认可的。他就说他说宦官这种角色古时候就有,儒家的诗里这些经典里面都有记载啊。要宦官就是俩作用,一是让君主的后宫里面没有歪门邪道的事儿,二就是让内外的信息得以互通,这个角色咋能没有呢?这是司马光的话。

是的,前面我们讲的什么宦官替皇帝搞钱,可以让国家正式的财政部门去做,对吧?帮皇帝打仗,这可以让正式的军队的将军去做。而唯独替皇帝探听消息充当耳目,这个事儿离了宦官真的就不行。宦官这个问题特别复杂,那今天我们这期节目就只看一个小小的侧面,就是中国古代的皇帝他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信息难题?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必须要用宦官来挡耳目,来出门打探消息。

皇帝面临什么样的信息难题,我们首先得来问你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情况下一个人拥有权力?一般我们都很朴素的觉得嘛,所谓拥有权力,不就是你有个威子吗?你是个什么官?你当个什么长?唉,俗话说的好,位高则权重,对吧?其实不欠他一个位子,他之所以有权利,是因为特定的信息流经过这个位子,信息流的设计一变,这个位置的实际权利就变了。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现在企业里面,大家很重视所谓汇报关系的,我汇报给你,你再汇报给上级领导,你对我就有权利。那为啥?因为我这儿的信息只有经过你才能被组织正式的接收和处理。好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要求我的信息不仅汇报给你,也直接抄送一份给他,你注意到没有?信息流的设计就变了,我的信息其实就绕过了你,你对我的权利其实就消失了,不管名义上你还是不是我领导,我是不是还挂在你这个部门,这都不重要,你对我的权利没有了,所以很多组织里面的领导非常介意下属越级汇报啊。

你这一越级好,对吧?信息流就绕过他了,他的权利就没有了。你还可以假设这么个情景,您的下属、您的领导都在同一个工作群里,下属就在这个群里向你汇报工作。哪怕你的领导在群里只是存在,从来不吱声,但是只要你意识到,你的领导随时可以看到群里所有的信息,请问这个时候你处理起下属汇报的时候,还会有那种大权在握、唯我独尊的感觉吗?没有了吗?你只会如履薄冰吗?身后有双眼睛吗?这个群是啥?这个群就是重新设计了的那个信息流程,这个信息流是绕过你的,所以你在这个群里并没有什么权利。所以你看一个位子之所以有权利,是因为背后的信息流状态,而不是这个位子本身。

那还有人说所谓的拥有权利就是我说了算,我说了算就有权利,其实并不见得所有的说了算都有意义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炒股,一大堆股票确实是任我选。我是说了算,但是我会觉得我有权利吗?没有,股票背后的那么多信息我不了解,我决策不下去,这才是我的难题啊。

在没有足够信息的领域说了算,而且还要对说了算的结果负责任,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情形好不好?同样的道理,你想我现在是个领导,你要是把我完全不了解的那个领域的事摆在我桌面上,非让我一时三刻做决策,我说了算,那我会感觉这是权利吗?不会,我觉得这是逼我上赌桌,这是给我甩锅这个字怎么签我都签不下去的。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讲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有一个镜头我一直记到了现在,就溥仪小时候大概遇到什么高兴事了,就大喊了一声繁殖,放学你看一个没有信息能力的小孩,他就是说了算,底下人都听他的又怎样,他能决定的。不过也就是这种事,比如说提前一个小时放学,有多少信息才有多少权利,这就是那句金句讲的,信息即权利,而一般我们在权利环境当中是不太感觉到信息有这么重要的。我们得到的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说科技史就是这样,科技史其实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人类对于能量的利用能力的提升,一条是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的提升,使这两股线条拧起来不断螺旋上升,构成了人类的科技史。那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吴军老师的这个模型来理解一下皇帝的权力也是这样,两条绳索搅起来的。

第一条就是他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动员足够多的能量投放到他想投放的那个点上?那第二条他能不能及时搜集和处理全天下足够多的信息?请注意没有。后一条就是信息这一条,前面那一条就是动员力量那一条无从谈起。这就是皇权的内在结构,所以皇帝能怎么办呢?他在信息这一侧唯一的办法当然就是疯狂的逼迫自己更多的去占有信息。皇帝勒死了。中国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传说,比如说秦始皇一天要看竹简 120 斤,不看完不准自己休息的。还有清朝的那个雍正皇帝,在位 13 年,处置各种各样的文件将近 20 万件,光手写的毛笔字的那个批语 1, 000 多万字,咱们这些旁人看到的唉呦,了不起,真是勤奋啊。但是你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想想,他们那是勤奋吗?对他们来说那叫恐惧,担心自己一个不小心漏掉了重要的信息,那决策就会犯错的,那个皇权就会弱化的,这个后果他们承担不起的。

宋朝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个勤奋的皇帝,就是现在这位宋真宗的爸爸,宋太宗,他真是一直工作,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管是管的,能有多细啊?就是老百姓家里丢了一头猪,就这么个事儿,他也管,这案子他也管判,哈哈哈,管完之后他自己还在那琢磨呢,跟宰相聊天,唉,说,你们说说啊,就连这种小事我也管,这是不是太可笑了呀?如果我要是连这么小的事也管,这老百姓天下是不是也就没有冤枉了?这太平盛世就实现了?他这么说话当然还是有点自鸣得意的成分,但是他自己是这么说,但是他自己信吗啊?你真有本事把天下所有的案子,包括这种老百姓丢猪丢鸡的案子,你都一个人断了不到嘛。

所以从宋太宗的这一段很纠结的自我反思里面,咱们可以体会一下,体会到一个中国古代皇帝的两难,一方面你不疯狂的占有信息,这天下就治理不好。另外一方面你疯狂的占有信息,你皇帝就这么一个肉身呐?你累死也处理不过来,所以你说咋办?咱们中国历史的好处就是时间特别长,各种办法一直在里面试,办法试出来了,而且一直在用,而且还特别好用。

唐代的时候那个著名的魏征还把这个办法总结成了非常精湛的八个字,兼听则明,偏听则安。我们可能从小就听说过这 8 个字,但是请注意,这可不是什么人生鸡汤,它是一种非常高深的统治技术,简单说就是皇帝不能只有一个信息源。同一件事情皇帝了解他要有至少两个信息渠道。什么叫菅听则明啊?你看这个菅字它的本意是啥?就是一个人的一只手抓着两把禾苗,这叫尖皇帝同时抓住两个信息线头了解一个事儿,这才叫坚庭则明。

所以,如果皇帝既要掌握信息,又不想被累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把所有的信息渠道在任何情境下进行拆分,拆成俩,比如说一个正式的官僚体系负责干活,那皇帝就得拆在旁边,再建立一个信息体系,从旁边负责对前一个行政体系进行监督,对吧?朝廷里的官职从秦朝开始,我们上中学都学过,就开始设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这是咱们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传统。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有台建这一支机构,你们不用负责干活,你们就负责监督,其他的人就负责给皇帝提供信息。这是中央怎么拆?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得怎么拆。

我们简单捋一下,你比如说秦朝的时候,中国是 30 多个军,那到了汉代就发展到 100 多个军,完了这个数字上来了,皇帝就干不动了,信息负担太重了嘛。报告打上来,皇帝可能一看这个郡守的名字都很陌生, 100 多个实在记不过来,更别说处理汇报上来的工作了,咋办啊?设立信息监督的大区,对,汉武帝就是这么干的,把全国地图拿来画成 13 个大区,每个大区派一个官,叫什么?叫刺史?请注意这个刺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刺探的意思,打听消息的意思,报告给皇帝的意思。

对,刺史就是这么一个官,他的品级是比较低的,但是因为他是皇帝的耳目,哎,干的活这个打听信息的活比较重要,叫刺史,历史向前演化,到了唐朝这过程又来一遍,天下当时多少个州? 300 多个州,这皇帝的信息负担又上来了,头都要炸了,怎么管得过来啊?所以唐太宗算是力量强的,他也只好把 300 多位周长官的名字写到屏风上,怕自己记不住这么大的信息负担怎么办?老办法就是在上面再设一个信息监督的大区,就是刚才我说的汉武帝干过的那个事啊。

只不过唐朝这叫道,唐玄宗设了 15 个道,负责监察各个州,在道上又新设了一个官,叫采访史。乍一听还以为是新闻学院毕业的。你一听这个官名就知道这又是一个不负责行政,只负责刺探消息的官。你看唐朝这一套是不是从动机到方案,和刚才我说的汉朝设的刺史那简直是一模一样。

我今天带来一本书,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洞察,你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地方官的官名,往往都是动词,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两个了,刺史、唐朝的采访史,还有后来明清的巡抚,对,都是动词。为啥?因为一开始他们都不是常设的地方行政官员,都是替皇帝出去动词一下,去打听一下消息的监察官。他们都是皇帝的信息渠道,只不过后来演化变成了地方官。请注意这种坚听则明的原则,这种分拆专门信息渠道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制度设计的各个角落里都有体现。

比如说你猜皇帝是怎么上朝的?哈哈,我们平时看电影、电视剧里面的皇帝上朝都是皇帝坐在宝座上,然所有的官员按照品级文东武西这么站好,然后有个宦官出来拿个苍蝇拍一甩,然后喊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啊。然后就有个大臣出来说话,这么议事,怎么可能是这样?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在同一个朝堂上公开的发表意见,那你想只要有一个大臣有足够的权威,比如说他是宰相,他环顾四周,就这么看一眼,谁还敢说话呀?哼,朝堂上的信息就被控制了,没人敢说话了,皇帝的信息渠道就被掐死了,就什么也了解不到了。

唉,这种上朝方法明显是违反兼听则明的原则,所以设计上朝的议事制度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技术活来着,是不断的往前演进的。我们今天再说公元 1013 年是说宋朝,所以我们就简单说说宋代的皇帝是怎么上朝的。首先每天早上的五更天,大概就是今天的 3 点到 5 点钟,反正非常早,天还没亮的时候,皇宫的大门是吱吱呀呀的打开,官员们是陆陆续续的进攻,然后宰相、枢密院、翰林院、三司、开封府这些衙门的官员到垂拱殿,就是皇宫的前殿的前面,按预定的站位站好,向皇帝行礼问安。但这不是仪式,这是仪式性的环节。

这个环节结束之后,需要跟皇帝汇报具体事务的官员要退到店外的门廊上等着,按照预先确定的顺序一波一波的上电走势,这一波就叫班次。我们今天说的上班其实也就是从这儿来的班次。那一般来说,宰相枢密院的官员是被安排在第一班,第二班主管财政的三司是安排在第三班。开封府的官员,开封毕竟比较重要,虽然是地方官员安排在第四班,其他的官员是在第五班。但是因为皇帝的时间毕竟有限,他能见到的官员也比较少,如果宰相、枢密使这些官员,皇帝就必须得见的官员奏事的时间长了,后面的官员可能当天就见不着皇帝喽,所以有的时候皇帝也会做一些特殊的安排,比如说有时候会临时下旨让某一位官员插队,保障他们今天能够见到皇帝。

而且你看大家都在店外等候的地方都有大木板子竖在那,这叫什么?叫板杖?等候上殿的大臣是不可以从木板的缝隙里往里看的,为啥?这就是信息流程的设计,皇帝是知道所有的事,而每个大臣最好你们只知道自己该知道的那一丢丢事就行了。这就是权力的塑造过程,你不知道所有的事,所以你就没有权利吗?但这就完了吗?这才拿到哪啊?这只是皇帝上朝的第一个阶段,叫前殿世朝。完事之后,皇帝换衣服吃饭,毕竟早上 3 点多钟就起来了,换衣服吃早饭,然后在崇正殿、沿河殿接见其他的人。这叫什么?这叫后殿再做,又是一个上朝的过程,后殿再做接见的人那就复杂了,什么各个衙门的官员、宦官,还有一种独特的官职叫走马承受。走马承受也是一种帮皇帝打听事务的耳目的这么一个职务,这些人是分头向皇帝汇报,那这就完了吗?没有。皇帝平时还要上课,他要找学问哪?这叫什么叫经研?经典的经,研习的研,经研的讲师那讲到兴头上,虽然讲的是书本上的经典,但难免要借题发挥,对时政做一些点评,这也是皇帝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来着。

那这就完了吗?没有皇帝还有一种见人的方式,这在宋朝历史上叫做内隐奏事,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皇帝召见大臣吗?跟前面说的前殿世朝,后殿在座,这个内引奏是有毛区别嘞?有啊。就在内引这两个字上,你看前面我们讲的前殿后殿见的人那个名单,那个班次都是由朝廷正式机构来安排的。所以皇帝什么时候见了谁,这个信息就难免被外界知道,但是内隐就不一样了,对吧?内隐是由后宫的宦官来安排的,说白了,在内引奏事这个环节里面,皇帝今天见了谁?什么时候见的?谁先谁后?唉,这一些关键信息外界就一概不知道,这就完了吗?没有。

皇帝还有一种见人的方式叫晋中夜队,顾名思义就是夜里召见一些人私下谈话。这就更隐秘了。比如说我们前几期节目反复提到的那个王钦若,有一次被贬官,只是当了一个资政殿大学士的职务。哎,大学士们,文臣,万一皇帝要起草什么个重要文件,所以大学士夜里是要在皇宫外面值班的,有一天晚上就轮到王清若值班。一般来说皇帝也不找他了,那天晚上他就拎了一大瓶酒,跟同时值班的人就开始喝起来,喝呀喝呀。结果喝到半夜,突然有宦官把宫门打开,只宣招王钦若一个人进去谈话。至于那天晚上皇帝跟王钦若谈了什么,就没人知道了,别忘了,这可是王钦若被贬官之后。唉,那你说这真宗皇帝,他到底是喜欢这个王钦若,还是不喜欢这个王钦若呢?您自个猜嘛?这还没有完,宋朝还有一种制度叫做转对,或者叫轮对。

什么意思啊?简单说就是皇帝按照某种固定的次序把第一品级的官员也接见一遍,一次接见个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用很长的时间把低品级的官员、各个部门的官员轮一遍。你就想吧你手下的官员见到皇帝到底会说啥,你就猜去,哼。刚才我们说的这么热闹,你看前朝后朝,明鉴暗鉴,公开的接见,私下的接见,高层见基层,花样繁多呀。这才是现实世界里的皇帝上朝,跟咱们平时在评书和电视剧里看到的不一样,那这么上朝的效果是啥呢?就是皇帝把信息渠道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拆,就是落实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原则,叫兼听则明啊。

每个人都不知道皇帝到底捡了谁,关于自己手头的这摊子事儿,皇帝到底知道多少啊?又有多少隐伏在自己身边的皇帝的眼线和信息源,我一概不知。对,皇权就是在这种信息渠道分拆的过程中慢慢的巩固起来的。好,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捡起前面我们放下的那个话筒,这个皇帝他为什么要任用宦官呢?对啊,宦官就是皇帝分拆天下所有信息渠道的最后的那个杀手锏吗?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源自每一扇不凡之门的开启。卡萨帝,为爱而生,链接家的艺术。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前面留下来的那个问题了,就是皇帝为什么明知道宦官可能给他惹事,但是他一定要任用宦官来刺探信息?其中一个答案是这样的,就是宦官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虽然他不能提供正式渠道的、全面的、完整的信息汇报,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提供的关键信息能够帮助皇帝做关键决策。

这么说有点费解,我给你讲个故事。话说就在这几年,真宗皇帝不是天天忙于搞神道社交、玩祭祀,所以就把朝廷中的很多小事都委托给了宰相王,代你全权处理。因为他觉得王岱这人不错,自己亲手提拔的这个人大公无私,值得信任。但是要知道皇帝对于一个臣子的信任,他从来都是动态的,是在微妙的侧面的观察中一点一点的微调的。

有这么个事儿,有一次这王诞向真宗皇帝推荐过一个官员,皇帝看了之后觉得,嗯,这人还行,能提拔提拔啊。还专门把这个官员的名字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还说,唉,行,将来这个官员要是到京城来述职的话,咱就给他升官啊。等到这个官员真来京城了,那王诞就跟同僚商量,说皇帝说过这话,咱们拟一下给他升什么官,拟好了之后,第二天咱就上奏。中间就出了个岔子。这位官员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当天晚上就跑到王诞的府中,就是他的家里要去拜访,可能是出于礼节,但是为了避嫌,王代一听说唉呦这人要来就没见。

等到第二天上朝,王丹就把给这个官员升官的事儿就汇报给了真宗皇帝。真宗是一反常态,也不说话,但是就是不同意。这王蛋回家之后就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一拍大腿,恍然大悟,而且与此同时吓得是心惊肉跳。一定是昨天夜里那个官员拜访自己的事儿,被真宗皇帝派出来的密探给发现了。我,嘿,你琢磨一下这个事,皇帝派的那个密探,他为皇帝获得了就是一点点的信息啊。没啥,就这个官员昨天晚上去王代家门口要去拜访,但是王代没见他,就这么一点点信息,是朝廷正式信息渠道,没法给皇帝带来的这么一点点信息。但是你想,你站在皇帝的角度想,他可帮皇帝做了多个重大判断。

第一,王代确实不错,没有结党营私,自己那个私下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挺严格的,值得继续信任。这是第一个判断,很重要的,第二个判断,这个官员一到京城了,还没升官了,就想去讨好王丹,有这个动机,私德可疑。所以关于他提拔的事儿,嗯,放放再说。第三,一个外地官员来京城要拜访宰相王诞,这说明宰相的威望在升高啊。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王蛋也好。这可能就是宋真宗的内行活动。所以王代如果体会到这些意思,他是不是应该心惊肉跳,细思疾苦?如果前一天王岱真的见了这个官员,哇,那真宗皇帝对他的信任马上灰飞烟灭,王诞后来肯定也不可能一口气干上个十几年的宰相了。

就这么个故事,就这么一点点细微的信息变量是多么的关键啊。对,这个故事里面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性命有关的呀。站在皇帝的角度说,关键时刻还是得靠皇帝从兜里掏出来的专属工具。所以你想王代家门口那个密探能是谁?大概率肯定是宦官,宦官就是这个时候最好用的专属工具,其实也不仅是古代的皇帝,对吧?我们今天的人要想卸下自己的信息负担,用一点点信息量就做出关键判断,也得用类似的方法啊。这个方法有个名字叫什么?叫交叉验证,比如说我就听吴军老师跟我讲,说硅谷有一位很有名的投资人,那投资失误率很低的。那其中就有一个秘密,他在决定投资这家公司之前,他除了像其他投资人一样认认真真的做背景调查之外,他还会做一件事情,就是他晚上 9 点之后再到那家公司的外面去转转,去实地转转,尤其要看看他们家停车场现在还停了多少辆车,也就是说 9 点之后这个楼里面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在工作?那你说这能反映个啥问题呢?唉,这多少能够说明一点,这家公司现在的那个精神状态,那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个做法其实就是换了一个维度,对公开的信息进行了什么?我前面说的那个词交叉验证。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有很多的叫另类数据公司,那就是做类似的事,比如说用卫星来统计一些工厂和大型商超的停车场数据,用这个维度的数据再来交叉验证那些公开的业务数据,看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它到底好还是不好。我再举一个中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广东的流动人口比较多,但是请问此时此刻到底有多少人在广东来打工呢?是流动人口呢?其实谁都说不明白,结果有聪明人就发明了一个叫辣椒指数,就是看看市场上的辣椒价格就能看出来最近来广东打工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这背后的理由也不难理解,对吧?因为广东人本地人不怎么爱吃辣椒,主要都是外地人来吃,所以辣椒价格的涨跌就能基本反映外来人口的比例,你看这也是数据交叉验证的一个例子。

好,我们还是回来说历史啊,一个中国古代的皇帝,他是以孤家寡人的身份面对全天下的信息,没有交叉验证的功夫,那肯定是要被愚弄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话题再往前推进一层,皇帝当然是用这套方法,但是天下事就是这样,有遁就有矛啊。那些聪明的臣子就是利用这个机制反过来也算计皇帝的呀。

我还是给你讲故事,还是举宋真宗这个时候的例子,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王钦若,那真是个机灵鬼啊。有一次他想排挤一名官员,他就故意在真宗皇帝面前夸他。嗯,说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有长者风范,他知恩必报,他常常要报答一个前任宰相的知遇之恩。好人呐,好人。你看,听上去是好话,但其实这是一个陷阱。因为他刚才嘴里提到的那个前任宰相有一个女儿,就是真宗的一个妃子,而他提到的那个官员曾经就向真宗推荐这个妃子做皇后。那皇帝一琢磨,好家伙,原来你是在拿我家皇后的位置来报答你自己的知遇之恩呐。

你什么人品吗?所以真宗皇帝嘴上不说,心里对这个官员那就打如令策了,对吧?这个人可能将来就没机会了,你看王钦若利用的就是皇帝的信息交叉验证的机制,我来给你提供不同维度的信息,您皇帝,您聪明,您自个在脑子里去拼接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正好是我希望你拼接出来的,这就是坏人的 down 法啊。

所以你看皇帝和臣子的那个信息博弈,那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韩非子就曾经借皇帝之口,把这种局面叫做什么?叫做上下一日百战,上级和下级每一天都在信息博弈,都在这打仗,这是一场永恒的战争。那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来说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叫李神佑,他是一个宦官。如果你真的穿越到公元 1013 年了,你真的在大宋的宫廷里面遇到他,这个李神佑已经是一个老人,垂垂老矣,当时的职务是掌管着御厨御膳房。性格李神又是非常的谨慎,平时喜欢音乐,喜欢作诗,喜欢读书。对,就这么一个看上去很温和的地位也很边缘的人畜无害的老宦官。可是你知道李神佑当年是什么人吗?嘿嘿,这就要说到大宋朝建国时候的历史了。话说大宋朝是公元 960 年建国的,三年后,公元 963 年统一全国的战争就打响了,这战争本身很顺利的, 965 年后蜀皇帝孟场投降,但是宋太祖是没想到四川去的,这些军人太不像话了,天天喝酒抢钱,祸害老百姓,最后在四川激起了兵变,很难收拾啊。

那咋办呢?从此军中就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角色,谁啊?宦官?哈哈,宦官在军中就是负责搜集情报、传递信息、监督将帅和安抚新征服的地区,说白了就是后面的监军。一批宦官在军中他可能什么都不说,但是他们去看,他们去听,而且谁都知道他们是宦官,是皇帝身边派来的人,哪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可以让那些张牙舞爪的军人有所收敛。好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老宦官李神佑,就是第一个被宋太祖派到军中的大宦官,公元 968 年,讨伐北汉的军队中有他。公元 970 年,讨伐南汉的军中有他。公元 975 年讨伐南唐的军中也有他。哈哈,后面几乎所有的军政大势中都有这个李神幽的影子啊。有他在,皇帝的耳目救灾,有他在,军队就不太敢胡作非为,虽然他可能也并不多说什么话。

李晨佑是 66 岁那年去世的,据推算应该就在公元 1013 年前后。他这一辈子真是没有他宋太祖,还真就有很多事情不太好办,哎。所以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么一个宦官的背影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皇帝任用宦官这件事儿呢?只要有皇权在,只要权力集中在孤家寡人身上,作为皇帝本人,他就一直面临着如何打破信息检方的挑战。而宦官的存在既是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它本身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挑战。嘿嘿,等着皇帝拿出对付宦官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故事还将继续啊。好,这一年就这样,我们下一年公元 1014 年,再见。

罗振宇文明之旅

罗振宇文明之旅

共913集 2024-02-28 国剧 纪录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