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文明之旅》公元1015年:五次罢相

本节目由国际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联合呈现。您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 1015 年,宋真宗大中降服八年,辽圣宗开台四年,那这一年大宋朝还是沿着原来的轨迹往前滑。哈哈,没办法,大中降服就这么个年号,就这么个时代,就是在人间的上面要架设一层神仙,在老赵家的皇权上面。哎,再刷上一层神权的色彩,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有没有用不好说,但真宗皇帝自己确实是玩了个不亦乐乎。你看前一年那个巨大的道观玉清招应公建成啊。从今年元旦开始,那什么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仪式敞开来办、放开来搞,有了活动场所,你看得出来真宗皇帝是真高兴,一开年就是大手笔,首先大赦天下,牢里的人但凡能放的全给我放了。

还把什么沿黄河、长江、淮河以及整个江南地区遭遇水灾的民田。今年的税收皇帝做主全部免掉,你就说他有多高兴吧?这一年在正史记载的那些大事之外,还有两件,那当时看来是很小很小的人间悲欢,我觉得值得告诉你。先说悲的这一件,大词,人刘勇,就是那个写出来今孝酒醒何处杨柳安晓峰残月。哎,就这个刘勇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没考取进师,这不是他第一次考了,现在他已经 31 了,好可怜。所以后来就留下这么一个著名的文坛传说,说有人向皇帝推荐刘勇,说这个人可有才了,但是倒霉在哪呢?就是这个刘勇太有才了,他名气也太大了,而且写的都是那种宴词,皇帝知道他,所以当时皇帝就随口说了一句。噢,说他那算了,让他去填词得了,且去填词啊。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刘勇给耽误了。

他真正中进士要等到 20 年之后,而且要更名改姓,他现在叫柳三变,将来改名叫刘勇。哈哈,皇帝不认得他了,他才中了进士,而那一年他已经 51 岁。这是一悲,在科举时代,这是常见的人间悲欢。但是科举就是这样,有悲就有喜,这一年有一件大喜事。什么呀?这一年范仲淹这几期我们经常提到他写岳阳龙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今年中金,认识了十年, 26 岁,这当然是范仲淹人生中的一大步,但同时也标志着大宋朝下一代的士大夫成长起来了,开始登场了。我顺便说一下,在宋仁宗一朝的几个重臣,这一年都已经哎长成了,有的已经成了翩翩少年。我给你点算一下,比如说后来的名相韩琦,名将狄青,这两个人是同龄人,今年多大? 7 岁了。

欧阳修,一代文宗,今年 8 岁了。文彦博就是对皇帝喊出那句名言,说你皇帝是和我们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老百姓共治天下的那个文彦博今年 9 岁了,复辟名相今年 11 岁了,还有那个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包拯、包工、包青贴、包黑子,今年 16 了,要不了多久,大宋朝政坛上的华彩也好,风波也好,唉,都是由这么下一代史大夫来创造的。

但是先别着急,老一代的名臣,我们现在说的是 1015 年这个时候,老一代的名臣还在舞台上做最后的表演,所以从这一季开始,未来连续几期节目,我们可能都要说到一批行将谢幕的老臣。那今天咱们说谁著名的寇准哈,那为什么今年要说他呢?你要是看过上一期节目的话,应该记得去年真宗皇帝是一怒之想把枢密院的几个长官全部撤职走开,全部撤职,提拔了寇准当枢密使,也就是国家军事部门的首脑。那寇准在他一生当中,算是再一次又进入了权力核心。这是去年 6 月份的事,但是也就只过了十个月。到了这一年的 4 月份,他枢密使的官也就丢了,被皇帝外派到洛阳当河南知府啊。这是寇准一生中第四次被踢出了权力核心。
而且这还不是最后一次,他后面还有第五次,那一次就刚试了,叫高高跃起,重重摔下,而那次摔下来,嗯,寇准就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

直到他最后病死在雷州。在哪?你看地图和海南岛就是一海之隔,在那个时代也是临近天涯海角,他就病死在雷州。那问题来了,你说寇准这么个人,他本事那么大。
而且功劳也那么大,但是他的仕途。为什么就这么不顺呢?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穿越回公元 1015 年,这一期我们来讲寇准,因为寇准实在太有名了,所以我们要先花一点时间讲讲传说中的寇准和历史上真实的寇准之间的那个区别。

首先。

一点,传说中的寇准是个陕西人,你应该有印象哈。所以叫寇老心吗?其实不是。寇准是画中下贵人,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人,他是个老陕,不是个老信儿啊。
其次寇准在我们印象中是个平民出身,其实不是,寇准的爸爸那是有名堂的,在五代时期中国状元,虽然五代兵荒马乱的状元不怎么值钱,他父亲也没当过什么大官。但是有这么个爸爸,那寇准的出身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平民可比,对吧?再来下面我说的这一条,你可能要大跌眼镜了,民间传说中的寇准形象什么样?是一个非常非常穷的官,穷到什么程度啊?反正我小时候听评书里面讲说寇准在当县官的时候,那穷的官服上是补丁,摞着补丁乌纱帽的两个冒翅都没了,没钱换新的。

手底下三班衙役发不出工资,什么张头王头,只好撵出去,有的卖瓜子,有的减分来挣钱,有事才会衙门上班升堂。说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想给老爷泡杯茶,没有茶叶怎么办?发现门上挂着一破草帽,在草帽上撕了一圈,泡在茶壶里面,说您尝尝,这是我们当地特产,叫圈茶。

这印象特别深,这是传说中那真实的寇准什么样?我们不看野史,我们就看正史里面的说法,宋史里面说寇准那叫少年富贵,喜欢豪奢,喜欢喝酒,喜欢在晚上大宴宾客。那为什么说他豪奢呢?因为他们家居然不用油灯。他们家照明用什么?用蜡烛?客厅里用,厨房里用,连厕所里都用蜡烛,在那个年代是奢侈品的。

我这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很多年之后,司马光有一次教训自己的儿子,就写了一篇文章,说儿你要勤俭持家,这是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里面提到很多例子,那提到宋代的例子都是说,你看那谁,你张伯伯、你李叔叔是怎么勤俭持家的,怎么简谱,唯独说到寇准,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司马光说的,说这个寇准当时就属他的生活最好舍,但是没办法,寇准功劳大,大家也不说他不对啊。但是你看寇准家的家风就不好,子孙接着嚎声接着败家,现在怎么样?寇准这子孙都很穷困呐。司马光的话,那还有一点和传说当中印象不太一样的,传说中的寇准都有一点喜剧色彩,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他好像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但是你去看史料,我在史料上读到的寇准不仅没有什么幽默感,反而是一个嗯,就做事有一点豪气的人。

那这个豪气有的时候就表现为果断,有的时候就表现为很粗鲁。比如说我刚才不是提到他喜欢大宴宾客,那其中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拼命给人灌酒,关起门来掐住脖子灌酒。他真是惯着,所有人都受不了,有人的老婆来公堂上大闹,说你不能再惯我们家老公了,就这么个性格的人。

好了,我知道,说到这儿,你已经能把传说中的寇准和真实的寇准一分为二,完全划断。所以从此看到什么寇准和杨家将的关系,什么寇准奔靴,什么夜审潘红,所有这些故事你心里都知道,这都是虚构的,咱们存而不论,那真实的寇准什么样。唉,下面我要给你讲一个你不太熟悉的寇准的故事。这一年是公元 1015 年,寇准多大? 54 岁,比我现在还要大几岁啊。在宋朝那个年代, 54 岁的人就是一个老人家了吧。但是要知道这可不是寇准人生的底色,他这一辈子人生底色就俩字,少年啊。为什么这么说?你要看他的出身呢。

寇准是宋太宗的进士,那一年据现在已经 30多年了啊。那一年的进士都有谁啊?我们前面这些期文明之旅提到的那些名相,比如说圣相李亨、向闽中,还有现在正在当宰相的王诞,还有这位寇准,全部都是太平兴国5年的进士。你说他同学多牛,那个时候同一年的进士互相之间要称同年。对,在科举时代的官场上有这么一份关系,这是非常近、非常特殊的关系啊。首先这么说,就是在道德上,你们同年之间隐隐然都有一种互相提携的责任,就是不是兄弟,但是胜似兄弟,就这么个关系。而在这一榜的近视里面,在所有的同年之间,寇准的角色又特殊,为什么他年纪最小?你看中进士的时候,李浩是33,向闽中31,王诞比较年轻。23,那寇准多大?仲晋是,那一年他才19。风华正茂的少年郎,当时同一榜进士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个进士,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号,叫什么?叫探花。你可能会说不对。探花不是科举中的第三名吗?对吧?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吗?那是北宋晚期之后的说法,到明清时候提探花,那就是第三名,但是我们现在说的还是北宋初期,从唐代开始到北宋初期,探花指的是什么?就是一颗进士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位。

你想一帮人都中了进士吗?哎,派我们当中最年轻的那个小孩出去采点花来庆祝一下。这叫探花郎。那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吗?在一个宿舍里面,如果大家关系处的不错的话,最年轻的那个小弟最受关照,在学校期间受关照,毕业之后还受关照,因为大家都觉得,嗯,我是他大哥寇准这辈子真就有点这个意思。

同年当中他最小,其他几个年长的宰相像李夯王旦啊。对,他这一辈子都是明里暗里或多或少有关照。不仅如此,寇准我刚才说他的人生底色就是少年二字,甭管多大,他表现的都是像一个少年,谁还不喜欢个少年呢?包括皇帝,当时的皇帝是宋太祖,太宗皇帝就特别喜欢这个寇准。你看寇准种完进士之后,按照当时朝廷的步骤,他得先从县管干起。那第一任县官在哪啊?在八洞县,就是今天湖北恩施的八洞县。你一听就知道。唉呦,这个地方好像有点远,还有点穷。没关系,三年后就调回内地了,到河北邯郸的城安县当县官,这距离首都开封就很近很近了。再过了两年,宋太宗就亲自出手,任命寇准进京当上了经管。又过四年,再次亲自出手,提拔成了枢密直学士。什么叫枢密直学士啊?说白了就是成了皇帝的参谋和顾问,直接在皇帝身边工作,又过了不到两年,再提拔成了枢密副使,这就不得了了,这就是朝廷重臣了。

那这个时候寇准多大呢?才 33 年半?之后再提拔,寇准当上了参值政事、国家的副宰相,这一年他才33岁。你看寇准这一路提拔,每一步很扎实,而且非常快啊。对,当官就是这样。只要你每一步不耽误,不用说,过俩月就提吧?过俩月就提,不用三四年升一下,这其实是非常理想的节奏,这一定是大领导亲自培养才有的节奏。33 岁的参执政事副宰相,北宋一朝到这个时候为止,这是最年轻的中央大院诶,你说寇准这个开局的形式有多好?那么你说这是寇准本人奋斗的结果吗?实在是这个人太能干太聪明的结果了。

还是有什么别的力量在背后助推呢?嘿嘿,这个地方我就要插一句话了,我们中国人呢,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方式,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就是他特别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太看其他的变量。

这可能跟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有关系,我们农民,对吧?土地就在那,气候条件就在那,老天爷能给我们的灾害的频率和劣度,基本上我心里也都清楚啊。所以土地里能打多少粮食全凭自己努力,所以我们中国的老农民就传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到今天心里是非常相信的,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意思?就是我的努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

你看今天很多家长训小孩也是这么一句话,说你这成绩考成这样,少看别人,你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只看自己的变量?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优势。我们是真勤奋呐,真努力,真舍得跟自己死磕。但是这个思维方式也有一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个盲区,就是不太容易看到环境变量的作用。


我记得作家王晓波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你看过去农村里面推那种独轮车,那是非常难推的,推好了需要很高超的手艺。所以很多农村里的人就专心练习独轮车的推动技巧,高到可以封神,那封神之后自然有掌声,大家都佩服他啊。以至于这些人他们从来不考虑修路的问题,不考虑如果我有了好路,我其实不用推这么难推的独轮车,你看,这就是不太考虑环境变量,只考虑自己的努力。好了,还是回到我们现在的话题。

寇准这前半段的仕途这么顺利是什么原因呢?寇准本人当然很优秀,这我们不否认,但是恐怕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宋太宗需要他这么顺利。我再重复一遍,是因为宋太宗需要他这么顺利,说白了不是寇准本人的那个独轮车推的好,而是太宗皇帝有意把他的路铺得更平。

这就是一个我们平时不太注意到的环境变量吗?过去我们很多人对皇帝这个角色的理解是失之于简单的,我们觉得皇帝也就是个人,你只不过运气好,你坐在那,你是个人,你身上就应该充满人性的弱点。对吧?谗言顺耳你就相信,忠言逆耳你就恼火,遇到自己喜爱的人你就想提拔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嗯,就龙眼大怒,很多人这么理解皇帝,但这么理解皇帝,把皇帝看浅了。

他要是真是这样,他不就是个小动物吗?只能对环境变量做应激反应,皇帝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其实皇帝当中不仅有非常杰出的人,尤其像我们现在要说的宋太祖太宗,那算半个开国皇帝,人中龙凤来。

更重要的是什么?皇帝的精神世界是由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和角色决定的。皇帝是什么?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拱顶石,那么大一个建筑靠它来稳定它的位置,就决定了他要思考的维度是非常多的。

你想他得防范很多事,防范背叛和欺骗,防范大权旁落,防范结党营私,他还得平衡内忧外患。边疆内地文臣武将既要现在大权独揽,又要将来平稳过渡,既要考虑现在的眼前事,也要顾忌将来的深厚命等等,它都得平衡。

所以有一个词叫帝王之心,好像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其实没有什么玄妙的,他那个深不可测就体现在哪,就是他要考虑事情的维度比我们普通人要多得多。如果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朝中的大臣,我们往上一看,皇帝我们想的就是,嗯,你看我多优秀,我考试成绩有多好,你看我现在有多努力,我说的哪句话挠到了皇帝的痒处或者触到了他的痛处?我哪个表现让皇帝满意或者反感?所以皇帝是那么喜欢我,或者那么不喜欢我,对吧?我们从下往上看到的都是简单变量。其实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得多,那叫帝王之心。

我们就拿宋太宗和寇准这一对君臣的情况来举例子,寇准为什么被提拔的这么快?而他确实很年轻,他也很能干,很优秀,很招人喜欢。但是太宗皇帝这么刻意培养他,肯定不是出于我。真是喜欢这个人,不是帝王之心,哪一定是有更深的考虑的?我们来简单分析几条,第一条你就看宋太宗这一辈子他在忙啥哈?他在位 20 年左右,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的扩张可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要打造自己的班底,考中进士的举子在当时叫什么天子门生,我就有了徒弟,这都是我的人啊。尤其是他北伐失败之后,军事上那么大的惨败,他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得笼络史大夫啊。什么办法最便宜啊?发文凭最便宜,对吧?你昨天还是一个普通的橘子,今天就是近视,这就是我给你的,这不就是我的班底的拼凑的办法吗?

所以你看太祖和太宗这两任皇帝对于科举这事,他态度完全不一样啊。太祖的时候也搞科举,但是平均一榜录取多少人?有人算过平均一榜,宋太祖的时候只录取 13 个人。那到太宗的时候扩张了十几倍,平均一榜要录取 186 个减10。刚才我说寇准太平兴国 V 年这一榜 119 个。这还不算多,宋太宗他老人家最后一次搞科举,重化三年的一次性录取 353 个,大规模的扩张。那光录取人数还不行,还得让这些科举成功的进士们看到前途。他得当大官太祖时候就不太在乎这个太祖,你也搞科举,也录取近视,但是这些近视在他活着的时候进入权力核心圈,就是当到什么宰相、副宰相、枢密使,当到这个级别的太祖的时候是一个也没有啊。你们刚考举了就能当,大官门也没有,但是太宗就不一样,太宗是非常积极有意的提拔这些人。

他活着的时候,他录取的进士有 16 个人当到了中央大院。那其中升官最快的像吕蒙正,只花了 6 年时间就当到了中央大员。哼,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寇准吗?寇准看起来 34 年一部, 33 岁就当到了副宰相,很快了。但是你算寇准还花了 14 年,跟我刚才说的吕蒙正的六年比,寇准不算快的。所以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寇准不是自己有多牛,他是踏进了一个非常牛的赛道,哈哈,遇到了一个注定要起飞的风口。

在宋太宗一朝的早期,你要是当上了进士,那注定你的仕途就是这样的,这是道路的原因,不是他的独轮车推的好。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太宗皇帝为什么这么着急地提拔寇准?应该还有一个动机,就是为自己将来的接班人,为下一任皇帝提前培养一个宰相班底。你看时间吗?宋太宗什么时候当寇准完成了升官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提拔成枢密副使,李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的中央大院,这一步很难走的啊。什么时候?公元 991 年,崇化二年,这个时候宋太宗年过半百了。而且因为此前在战场上受过鉴赏,这个时候身体不好,所以这个阶段他是为接班人问题在揪心的。

噢,那选什么样的人?当下一个宰相班底朝中,你放眼一看,当然寇准就非常显眼了。人家是太平兴国 V 年进士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个,这个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你从太宗皇帝的视角去看,寇准现在 30 多岁,再过十年不过也就 40 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好干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要当上了宰相,不仅年轻,而且资格老, 30 多岁就当过副宰相了。这样的人将来交给子孙,他比较能够镇得住场面。所以太宗皇帝其实是刻意强调这一点的啊。

举个例子,寇准刚当上参之,正是副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大臣陪同皇帝一起喝酒吃饭,宋太宗就亲手拿起了一朵花,赐给了寇准。说,来来来,带上带上,咱们这一群人里头就数寇准最年少好年纪,他正是头上插花、大碗饮酒的年纪啊。那你说太宗为什么说这个话啊?是因为他花天酒地爱开玩笑,不是太宗皇帝是一种非常深沉的性格,他绝不是随口开个玩笑。

这应该是在当众标定寇准的政治角色,他虽然是副宰相,但是年轻,我这是在为未来的宰相班子搞梯队建设。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头戴玉赐鲜花的少年宰相,玉树临风的寇准往那一站,你说是这个是不是大家就得叹服?就觉得这是我们大宋朝的未来,就是这个形象。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为了一丁点的小事,太宗就把寇准赶到地方上任职,到地方上去再锻炼一下。等寇准出了京城,到了地方,太宗皇帝又公开的要问,唉,这个寇准老没见了,在外面过得好不好。他这是在干嘛啊?

是动了真感情,想自己的这个年轻的大臣吗?不可能。以宋太宗这种性格的皇帝,他这就是在释放政治信号,你要是一个领导,你要是刻意培养一个年纪相差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你可能也会这么办,就是一边要提拔年轻人,有时候他犯点小错,你也会让他去受点挫折,多点历练,让他到地方上去啊。不要老在总部呆着,去锻炼锻炼,但是你要清晰的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可不是一棍子打死他,我话里话外要让上下左右所有人都明白,他是我正在培养的人,这就是太宗皇帝跟周边人说寇准老没在,我想他就这个原因。其实宋太宗培养寇准还有一个原因,一个很隐秘的原因,他不是叫宋太宗,但是他生前的时候可不知道这是死后才给他上的庙号。他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宋太宗,但是他可是想当唐太宗,这是肯定的,唐太宗千古一帝,名声那么好,后来所有的皇帝都想当唐太宗,但问题是一个人演不了唐太宗。哎,你得有剧本的,得有人跟你唱对手戏的。说白了,您得有一个直言极谏的臣子,像魏征那样的人,你才能当得上这个虚心纳剑的唐太子。所以宋太宗也在朝臣当中学磨谁是这么个角色,发现寇准合适,年轻在皇帝身边,而且寇准脾气不好。

话说有一次吗?在朝会上,寇准可能当时说一个事儿,这话已经说得很难听、很直白了,那太宗已经很不高兴,就站起来就要走人,他说我不跟你聊了。那寇准说哪都让你走啊,上前砰就拉住了太宗的衣裳,说,来来来,咱们接着聊生,把皇帝又拽回到了座位上,直到君臣二人达成一致,才让皇帝走人。那请问事后这个宋太宗生气了吗?没有特别高兴,为什么终于找到了魏征啊?他说这样做事的人才是真宰相啊。又说我有了寇准,这不就相当于唐太宗有了魏征吗?

你看这两个人暗号才对上。所以你看寇准这个臭脾气,他居然有这样的妙用,寇准估计是没想到。如果寇准一方面能保留这样的臭脾气,另外一方面又对皇帝的这个心思要培养一个魏征的心思心知肚明,那双方配合起来一唱一和,没准真的能创造很多这样的君臣佳话。

好了,刚才我们做了一通分析,你看。寇准是早年的进食,寇准非常年轻,寇准脾气不好啊。这居然都是皇帝要刻意培养他的原因,这是寇准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奥丁利作家茨威格不是有一句话吗?那说的真好,他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架构,被好运气砸中了的寇准,他会为自己这样的好运气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宋太宗为什么要用寇准?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更加隐秘的原因。
有这么个事你感受一下。话说有一年老天一直不下雨,那太宗皇帝就急了,就问身边的人说我这个天子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以至于老天爷要这么惩罚咱们呀?那身边人能说啥?都说这这这怎么能怪您呐?这都是命,这是命里该着啊,不赖您。

只有寇准站出来说。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我们朝廷司法不公正,老天爷不高兴。那皇帝一听也不高兴啊。说,你倒是说说看,怎么个司法不公正?寇准说,当着这些人我不说,你要是把什么宰相、参执政事书、秘史这些大官都叫来当场,我说给你听。那皇帝就说,行,我给你叫来,你说我看你说出个啥原因?寇准一张嘴就说出了一件旧案。什么事儿你知道在当时官员贪污受贿被发现之后,数额足够大,是要杀头的,而当时的参之正是副宰相,叫王冕,这个人现在就在这儿被叫来了,当堂听着啊。这个王冕的弟弟叫王槐,犯了贪污受贿罪,但就因为他个人负宰相,居然就只被罚了打板子,而且这个板子还不是拖到公堂上打,是他自己回家打的,而且连官都没丢。

就这么个事,寇准当堂就把它掀出来了。说这太不公平了。司法不公到了这样的程度,老天爷不下雨我看也是应该的。那太宗皇帝就一扭头就问,这个王冕就在当场说,你们家有这事不啊?王勉说,唉,确实是有这事。然后王勉就被责备了一番。史书上记载,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太宗皇帝就知道了寇准这个人可以用,所以后来什么枢密副使把他提拔进权力核心,就是这之后的事。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皇帝就能判断寇准这个人可以用,是因为他刚正不恶吗?揭发了一件大案吗?肯定不是,你想一个富宰相听起来官很大,在皇帝眼里那叫什么大官啊?你这么公然的包庇自己的弟弟,这肯定不是偷偷摸摸干的呀。宋太宗那什么人,那是一个情报工作做得很道家的皇帝,这件事情应该就是得到了他的默许。所以如果说有人搞包庇,有人搞司法不公正,这里头不仅有王冕,而且就有宋太宗本人啊。你想他事后也就是责备了一下,也没有把他弟弟拖出来杀了,这些都没有,可见这里面他早就心知肚明。所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寇准居然有勇气当着众人的面在朝堂上把这件事给献出来。当然这也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


这是我在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这本书千秋是非画寇准里面看到的解释。原来这个寇准和刚才我们提到的王冕的弟弟就是犯案的这个王怀,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什么关系?科举的童年。没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太平兴国 V 年进士寇准。刚才这个范官王怀,还有名相李汉王代,都是太平兴国 5 年进士。你看这得是历史学家对这个阶段的史料熟到这个程度才能看出来的这个破案的线索。好。看到这一点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宋太宗决定一定要启用寇准,因为寇准这个人六亲不认。

一想寇准的社会关系是非常简单的,祖上几辈都是平民,父亲虽然是个状元,但是没当过大官,所以寇准在开封城是独自打拼,他没有任何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关系,对吧啊?当然了,你如果非要说他有关系网,那也有一个什么呀,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太平兴国 V 年进士,就这么一个科举同年的关系网啊。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关系网对他帮助非常大,什么李汉、王诞哪,这些宰相都挺认这个关系的,所以这些人对寇准一直是明里。
暗里帮忙。

但是你反过头来看,寇准呐,他是怎么对待这个关系网的?刚才这个事情你就知道了,那真叫眼皮都不眨,在公开场合就把自己的童年王怀给告发了,而且告发的那么难看,你想看一个官员没有什么别的背景,就这么一张关系网,唉,居然他能够一抬脚就把唯一的这张关系网给踹破,这个勇气那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对吧?
站在寇准的角度来看,你可以把所有的褒义词都扔他头上,说他打义灭亲,这是公正无私等等。
但是站在皇帝眼里这是什么?这不是一般的道德高尚。哎,这是一种皇帝最希望臣子具有,但是很少有臣子有的非常难得的政治品质。这叫什么?叫不党,一个不搞任何关系王不党的臣子叫什么?这叫孤臣。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政治里面孤臣那是对一个臣子非常高的评价了。

李鸿章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吗?其中就有一句叫秋风宝剑孤尘泪,落日惊奇大麻将坛。当然了,你要了解李鸿章的话,他肯定不是什么孤臣,但说明什么?说明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希望历史给自己这个评价。

什么是孤臣?所谓孤臣,就是自己不组建政治小集团,也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集团,就凭自己的能力为皇帝效忠啊。这样的大臣,那在那个时候,那比大熊猫还要罕见。如果这个人不仅没有帮派,是个孤臣,他还有能力,他还有担当,他还年轻,那就更不得了。这说的是谁啊?这不就是说寇准吗?所以他牛马,你就这么想啊?假如您是一家公司的老董事长,你自己亲自面试,招进来一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啊。这个大学生又年轻,业务能力又强,这本身已经很好了,但是你发现他身上还有一个品质,就是在公司里面除了董事长,我谁的账他都不买,对吧?公司里面那些待够了年头的老家伙们不敢说的话,他张嘴就敢说,为了公司发展,他什么人都敢得罪。

那你说这样的年轻人,你是不是得把它当成个宝?肯定要刻意培养。理解了这个情境,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宋太宗眼里的寇准是个宝,它是一把雪亮的宝刀,突出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而且只有这么一个把能握在皇帝的手里,你说这是不是个宝贝?

寇准前半生的顺利,说起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他后半生的那些困顿、那些挫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想太宗皇帝对寇准那是真好,真提拔,真栽培,到最后怎么样?还是不得不和寇准翻脸,哼。翻脸的时候是在公元 996 年。这是哪一年啊?

这是太宗皇帝去世的前一年,这个时候寇准还得了,虽然名义上是参之正式副宰相,对吧?但实际上他就是政务的主持人,他就是老大,因为其他的人不敢惹他。你看宰相吕端,其他的同僚心知肚明。这寇准你别看他年纪轻,官位没有我们高,资格没有我们老,但是他在皇帝心目当中的地位就是下一任宰相接班人,所以这个时候的政治事务,只要寇准说怎么办,咱们就跟着怎么办就行,反正寇准那个性格也愿意拿主意。听明白了,寇准这个时候是以负载向的职位,实际上已经大权独揽。那你想这个时候太宗皇帝心身体已经不醒了,当年战场上受的箭伤一直也没好,所以他心知肚明自己没多少日子了。

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是忍无可忍,太宗皇帝怎么可能把自己多年刻意培养的宰相接班人寇准。这个时候给轰下台,没办法了吗?那你说发生了什么事呢?唉,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有人是觉得寇准在一项人事安排上不公平,就告状,一直告到了皇帝这,说寇准不对,寇准专权,他很专横。

告状的时候寇准不在现场,皇帝就拿着状子就问这个宰相吕端说怎么回事啊?你是宰相,怎么有人告寇准专权啊?寇准连你的话都不听啊。吕端就说说实事求是,这种人事安排都是寇准定的,他这个人性格刚强,你知道的,喜欢说了算。我虽然是宰相,但是我岁数大了,我也不好跟他争辩,怕伤了国家的体面女段。这不算高刁忠啊,他说的是实情啊。正说着,寇准进来了。寇准一听,马上就说,这种人事安排都是我和你们一起决定的,大家是集体决定,怎么一旦出了事算到我一个人头上,大声的在朝堂上吵起来。

太宗皇帝就提醒他说,你别这样,别这样,你们这些人都是宰相,宰相大臣在大殿上这么争执有失体统。那你想如果这个时候寇准就此罢休,这事不嚷二了,可能这事也就算了,但是不行,寇准那个倔脾气上来了,非要争个是非曲直啊,这事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你是宰相,你同意的?虽然是我提,等现场就炒成了一锅粥。那太宗皇帝这个脸就拉得老长,他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很重很重的话。

他说:你就是一只鸟,你就是一只老鼠,你也得通人性,何况你是个人呢。太宗皇帝把这话都拽出来了,但是万没想到。

第二天早上,寇准竟然抱着一堆宰相府的文件的记录本又出现在朝堂上。来来来,你们不是说我不对吗?来来来,我们当时讨论所有的文字记录都在这,咱们当着皇帝的面,咱们就一条一条的捋,一条一条的掰扯,到底谁对谁错,摆出了这么个架势,不好。太宗皇帝是一声长叹。也罢,你走,寇准就此罢职。

我们回顾这个过程,那太宗皇帝为什么对寇准绝望呢?不是因为具体哪件事儿做的不对,也不是因为什么专权专横威胁到了皇帝,不是因为这些,只是因为寇准坚决只当一把锋利的刀,他拒绝和周边的网络做任何合作,或者说妥协,或者说包容。甚至对皇帝本人也是这样。你是一把宝刀,但是太宗皇帝发现你的锋芒可以伤到周围所有的人喽,而且我皇帝的手也不见得能握得住你这把宝刀的刀柄。那怎么办呢?那这样的刀你再锋利,那我也只好放弃啊。这是寇准第二次被从皇帝身边的重要岗位上给撵出去,后来还有第三次,还有第四次,还有第五次。每一次的原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寇准自以为做了很正确的事情,而与此同时,他也严重的破坏了和周围的关系,最终因为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或者说是和整个政局格格不入的人啊。不得已,所有的周边人都拿他没办法,说你走,哼,他只好被排除出了政治中心。

听了我刚才讲的寇准的故事,你可能会说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坚持原则的、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的不公平。你也可能会说,唉,性格就是命运嘛。这是一个才华出众但是性格糟糕的人格。

好吧,那寇准的故事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源自每一扇不凡之门的开启。卡萨帝为爱而生链接家的艺术有人说,库准的一生就是一个性格悲剧,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你性格这么糟糕,属于命运悲惨啊。但是我倒觉得不尽然。因为如果是性格被拒的话,他年轻的时候就这性格,但是寇准年轻的时候多顺哪,他的前半场多辉煌啊。所以我倒是觉得寇准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成长悲剧。

此话怎讲啊?你看回到这一年,公元 1015 年,这一年寇准 54 了,他好不容易又得到了一个机会,在中央宰相的位置上工作。但是怎么样呢? 10 个月他就把工作又给弄丢了,具体什么原因啊?那真的是一地鸡毛,历史上都有记载,简单说就是他跟周围的同事因为一点点小矛盾就开始闹,然后闹得。
不可开交。

到最后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具体的是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寇准你只要在朝堂上这么闹下去,其他人其他的工作都没法干。
所以最后皇帝只好请他走人。寇准走了之后,真宗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你看这个寇准岁数大了,经过的事按说也不少了,我是以为他那些毛病多少也能改了,但这次回来我是没想到,我看他今天做事的样子,比他年轻的时候,比他过去的时候还要过分。这个皇帝也是没辙了。因为同样的话,真宗不是这一次说,以前真宗用寇准的时候也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真宗皇帝的爸爸太宗皇帝也几乎说过一样的话,你想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代皇帝从一开始对寇准这个人的长项和缺点都很清楚,他们只是觉得寇准这个人的长项和优点实在太突出了,实在是人才难得,不是有这点缺点吗?没关系,我有很多办法,比如说我敲打敲打他,他能好点。

或者是我让他在基层历练几年,吃点苦头,他能好点,或者是我找个人,比如说毕世安那样的老臣,我放在他上面看住他,他能好点啊。这个故事我们以前讲过,或者干脆我们把问题交给时间,等寇准这个人岁数大点,他成熟一点,他能好点。两代皇帝都没有想到寇准这一生,那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叫男人至死是少年啊。寇准 34 岁的样子和他 54 岁的样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一样的嫉恶如仇,一样的我行我素,一样的是想到了就做,看不惯就吵,吵不赢就接着吵,一直吵到,唉,别人让他走人,说白了他这 20 年没有什么成长。

既然都说到这个词儿了,那咱们就认真看看到底什么是成长。我说一个私人的经历跟你分享吧。很多年前有一位行业老前辈跟我这么说,他说一个人的硬实力其实到 20 多岁大学一毕业基本就定型了,那后面的成长体现在哪?不体现在你自己身上,而是要反映在你和你周边的社会网络的关系上啊。他总结了一句话,叫人的本事靠自己啊。还有一句叫人的成长在网络,我们在当学生的时候,更相信人的本事靠自己而到了社会上呢。哎,人的成长在网络,这是我们的关注点。

我当时 20 多岁,真的不太懂,我就问这位前辈,我说简单理解,是不是就是我要跟周边的人搞好关系?他说不是,你可别误解,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是为了搞好关系,刻意的讨好周边的网络,你的网络恰恰不再成长,你的网络成长的标志是什么?是你能向周边网络输出秩序。哇,这个词对我影响太大了。向周边网络输出秩序。那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记得他还跟我说了一套科,这套科后来在跨年演讲上我还讲过他说 20 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带你,这叫成功。 30 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用你,这叫成功。那 40 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捧你,这叫成功。

而 50 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跟你,这才叫成功。你看,这就是一个从社会网络再来回看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视角,很独特的一个视角,我们再来回溯一遍,人这一辈子,你的周边网络,你应该向他输出什么样的秩序? 20 多岁的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自己能变得多强大, 20 多岁你能多强大,对吧?而是你要被强大的周边社会网络接纳,就是周边的那些成功的人一看,哇,这个年轻人,行,我愿意带他。这就是所谓的 20 岁的成功,是有人愿意带。

那等你长到 30 岁,你就必须成为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了,这个节点不见得很粗、很大,但是应该有一条,就是你能独当一面,大家愿意把一件事儿,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儿放心的交给你,那也就是你成了叫有人用你。这就是 30 岁你要向周边网络输出的那个秩序事情交给我,你很放心。

再过十年到了 40 岁,那你周边的社会网络也进一步强化了,不仅你这个节点很强,而且因为你不断的迭代周边,你周边的节点也很强了,那强节点和强节点之间要互动,这是什么?唉,这不就是有人捧你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啊。就 20 多岁大学毕业的时候,您说自己的同学关系也很要好,但是互相之间都嫩得很,互相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你等到 40 岁再来看。唉,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同学,每个人都开始有点社会地位和独特的资源了,认知也开始升级到位了,那就可以互相出主意,互相给资源,互相帮忙了啊。这就是 40 岁有人愿意捧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强节点和强节点的网络互动形成了。那到了 50 岁,进一步输出秩序要变化了,一个人应该呈现出那种叫桃李满天下的状态,你有很多弟子,有很多小弟。你不仅是网络的重要节点,而且应该向整个网络输出秩序了,周边的节点都因为你的存在而受到好处指什么?这不就是所谓的有人愿意跟你吗?你看这套课, 20 岁有人愿意带你, 30 岁有人愿意用你, 40 岁有人愿意捧你, 50 岁有人愿意跟你。我自己很有幸 30 岁不到就听到了这番话,一直受用到了现在。这番话里面什么成功不成功的那些因素,咱们先搁到一边。

这番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他让我看到了人是什么?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一切价值都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观察。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震撼不小。你想我们这代人,我们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时候形成的,那个时候我们以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学生,对吧?我们以为那考试是不许交头接耳的,人是要各凭本事闯荡世界的。事迹也是按照个人的本事和成绩公平分配果实的人是只要真理在手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就是我们上学时候的那个世界观对吧?

那你可以对照一下今天我们刚刚讲的那个寇准嘛,他不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观念世界里吗?对啊,科举出身的人在考场上凭自己的本事一字一句拼杀出来的人,他这么想问题可能也很正常,但是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来感受一下真实世界到底有多复杂。还是说寇准这一生有一个很著名的转折点,就是禅渊之盟之后,我们在文明之旅 1005 年的一期说过,禅渊之盟之后,寇准觉得自己立了大功,他是志得意满,真宗皇帝对他那也是至少表面上是充满了感激。

这个时候据史料记载来了坏人。谁呀?王侵入。
这个坏人。王侵若就跑到真宗皇帝的耳朵边上进谗言,说什么产源之梦,那就是一个城下之王。什么寇准,那就是个赌徒,把你皇帝的命当赌猪往赌台上放,孤注一掷。据说真宗皇帝当时夸他,脸就掉下来了啊。恍然大悟,哟,原来是这样,哈哈。于是就开始讨厌寇准,后来果然就不让寇准当宰相,这就是史书上的记载啊。那事实是表面看起来这个样子吗?就算这段史料是真的,其实我不太信的啊。好,就算这段史料是真的,用人之常情来判断事实,有没有其他角度的解释,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来帮你推演一种可能,你想当时的寇准已经狂到了什么程度?他居然公开的当着人面跟皇帝说这样的话,说你看看当年在禅院的时候,我要是什么都听你的,那禅院之盟这事儿能办得这么快吗啊?都听你的,这结果能这么漂亮吗?他说这样的话,皇帝当时也是修养好,说对产运之魔确实不该听我的,都是你的功劳。好,你如果在我们今天现代社会,你哪怕当过再小的领导,你旁观这个场景,你什么感觉?这就是皇帝修养好,但是这样的大臣出现在朝堂里没法用了,不是你过去功劳大不大的问题,是将来我们君臣之间没法处啦。

一个下属这样你上级还怎么当?但问题是皇帝有难处,皇帝不能马上跟寇准翻脸。为啥?因为寇准刚刚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你皇帝马上公开的无来由的跟他翻脸,你这不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骂啊,这个名声皇帝也是不愿意当的,所以只能慢慢的找机会好了。这个时候一个坏人叫王侵入,凑上来给寇准进,什么谗言,什么城下之盟,什么孤注一掷,说了一堆这个说辞,那请问皇帝是因为王钦若这个时候的提醒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吗?才恍然大悟吗?才把脸子掉下来的吗?不可能嘛,正宗皇帝又不是个傻子。仁同此信心同此理,他只要是个正常人,这些念头他在脑子里全部都转过,不需要别人提醒啊。他早就有这个念头,只不过现在人功劳太大,那么先哄着再说呗。那王钦若进的这番谗言,你觉得有用吗?有用,至少皇帝这个时候得到了两个信号清晰的信号。第一有一个人,至少有一个叫王静若的人愿意跳出来公开的和寇准唱对台戏,寇准是有政敌的。

第二,王钦若提供了批评寇准的整套说辞,什么孤注一掷,什么城下之矛,这些说辞现成的发明出来了。这意味着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对寇准动手,把他请出中央,这就不是我皇帝一个人的意思喽,不是我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喽。有人愿意替我下手,有人替我找到说辞,有人愿意替我在历史书上背锅,那我真宗皇帝就顺水推舟把这事给办了。这不是我皇帝,我自己翻脸无情啊。

这是有人看不惯寇准,寇准团结不好他的同僚对,高明的政治家从来都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天天按照自己的意志予取予求,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的,高明的政治家是紧紧的盯着整个政治网络,观察里面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找到各种力量之间的每一个缝隙,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诉求,这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对吧?是利用动视,所以你看这故事要是这么理解,唉,这就不是一个王钦若进谗言真宗皇帝变心了的故事,而是什么?

是整个政局网络出现了一个不利于寇准的裂缝,而真宗皇帝借机抓住了这个裂缝的机会,请寇准出局。是这么个故事,所以寇准不是被王钦若和皇帝赶走的,他是被这个网络格局的演化变化挤出去的。你再看,哈哈,这其中所有的人都不是我行我素的人,那他们对环境只能对环境的变化刺激做简单反应的人,所有人都是盯着这张网,根据这张网的变化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好了,你明白网络中的政治家是怎么行动的?你再反过头来看我们这位寇准这一辈子就相信一件事,就是我这个节点的本领,我的判断,他一生都是孤立在网络之外的,他一生也不害怕得罪网络上的其他节点,管你是我的同僚还是我的同年,该怎么立就怎么立吧。他反正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凭自己对大宋朝的忠诚,我自然就能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嘞?这叫什么?这就叫孤臣呐,孤臣寇准,这是皇帝对他的期待,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但是很可惜,这样的孤臣在这样的真实世界当中是待不下去的。所以我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在写稿子,之后我就在想,如果我真能穿越回去,我特别想把我那位老前辈的话。
告诉他。

对联上联人的本事靠自己,下联人的成长在网络,这就像那句著名的诗写的,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当然了,寇准的悲剧还没有完,就在五年后,我们在后面的 1020 年还会再次说到寇准,那个关于寇准的故事更加凶险,更加的血雨腥风。但是今天这期文明之旅节目的最后,我还是想跳跃一下,跳到寇准的晚年,那个时候他已经不是当朝宰相了。那是公元 1022 年, 61 岁的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沪参军,一个非常小的芝麻官,而且过程中他还差点性命不保。突然有一天他在雷州待着的时候,听到一个消息,他的死对头一直想要谋害他的那个定位居然也被贬了,而且比他还远,比他还惨。他贬到哪?贬到了海南岛的崖州。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从开封到崖州,正好要经过雷州,要过海。

两个政坛上的死对头在雷中要来一个擦身而过。那这个时候寇准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他派人送了一整只蒸羊给这个定位。要知道在宋代吃羊肉是很高级的一件事情,所以一整只蒸羊是一份厚礼。丁卫一看这寇准还想着,我也不记仇,说我能见见寇准吗。

寇准就托人给他带话说,算了算了,不建议也罢,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寇准家里的仆人一听说什么丁卫要来,就想趁机去杀了丁卫报仇吗?那寇准知道之后,就把家里大门一关,在院子里面摆开了一张大桌子,桌子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赌具,说来大家都来坐,随便玩,就是不准出门啊。然后寇准老爷自己搬了一个躺椅,就坐在旁边看大家玩。

直到定位走远,他才下令打开大门,放他的仆人出门。我读寇准的史料,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里有一种欣然的感觉。就是替一个老朋友高兴。隔了这一千年,我好像和寇准对视了一眼,我,寇准,寇准,寇平重,寇来公。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显露出了对世界宽容的一面,你终于漂亮地把握住了和他人相处的分寸。终于和这个时代、这个网络和解融为一体了。恭喜你口。这就是我为你讲述的公元 1015 年,咱们明年公元1016,再见。

罗振宇文明之旅

罗振宇文明之旅

共913集 2024-02-28 国剧 纪录片/历史